閱讀歷史 |

1260第1260章 何去何從 (第1/2頁)

加入書籤

一輛黑色奧斯汀公主牌轎車向市中心悄然駛去。汽車經過白金漢宮,然後駛入馬爾大街。車裡坐著一位乘客,神情沮喪地凝視著眼前一掠而過的帝國大道。這裡曾見證了帝國的輝煌,而現在,帝國的時代行將結束。正是為了承認這一明顯的歷史事實,這輛黑色奧斯汀公主脾轎車孤影悄然地於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五日出現在馬爾大街上。在唐寧街十號門前停下。不言而喻,這是世界上被記者拍照得最多的大門。

如今唐寧街十號,居住著工黨教授出身的新任首相。前首相丘吉爾貶低他說:“那是一位典型的平庸之輩。”克萊門特?艾德禮及其工黨上臺執政後,面對印度發生的反殖民起義,儘管其曾試圖保留那片廣闊的殖民地,但是其卻無力鎮壓發生在印度的起義,更無力調動更多的軍隊前往印度,只能眼看著殖民地的起義之火越燃越旺。

“你好,勳爵閣下!”

面對蒙巴頓,艾德禮首相顯得很是客氣,不過他面色慘白,神清陰鬱,身著一套質地低劣、佈滿皺紋的外套。這一形象,生動地反映了當時英國蕭瑟、悽切的氣氛。

“你好,首相先生。”

蒙巴頓勳爵清楚自己被召回倫敦的緣由。自從他卸去南亞盟國最高指揮部統帥的職務以來,首相多次邀請他作客,聽取他對該地區事務的意見。上次會晤時,艾德禮居然對印度問題頗感興趣,然而印度不屬於蒙巴頓麾下的作戰範圍。他為此突然感到“某種不快”。他的預感是不無道理的。事實上,艾德禮打算任命蒙巴頓為印度副王,賦予其印度帝國的最高職務,一項由英國人世襲主宰人類五分之一人口的至高無上的職權。但是,艾德禮遴選蒙巴頓勳爵出任副王,不是為了統治印度,而是旨在安排英國撤離該國。對任何英國人來說,這是一項極為痛苦的使命。

“現在,我們在印度的統治已經到了搖搖欲墜的邊緣,上個星期,有三個殖民地步兵師發生了叛亂,我們在印度每週需要支出的軍費高達1億英鎊,對於英國而言,現在印度已經是個不可承受的負擔……”

面對蒙巴頓,艾德禮大倒著苦水,甚至在他的心裡,將印度的局勢完全歸罪於丘吉爾,如果沒有丘吉爾的引狼入室,又豈會有現在的印度動亂,現在發生在印度的戰爭,已經嚴重拖累了英國的原本就瀕臨崩潰的經濟,為此,英國必須作出果斷的決定。

“而且,在另一方面,俄國人,現在已經同我們公開決裂了,他們試圖透過支援印度的反英武裝,以獲得未來在印度的一席之地,我們如果繼續在印度的話,需要面對的是什麼呢?是幾億對英國不滿的印度人,既便是支援我們的國大黨,也認為,如果我們在戰前就同意印度獨立,那麼,現在印度也不會陷入當前的戰亂之中,而且,只要我們在印度多呆一天,就會給反叛者以足夠的藉口,他們會繼續進行戰爭,最終,我們將會失去全部!”

艾德禮向蒙巴頓介紹了印度的陰暗局勢。

“現在那裡的局勢一天天惡化,現在必須當機立斷採取決定。現在,英國明智地決定撤離印度,以免被武力驅趕出去。”

話聲稍稍一頓,艾德禮的神情顯得有些陰暗,當英國決定賦予印度自由的關鍵時刻來臨之際,它卻感到茫然失措,無從下手。與其他絕大多數殖民冒險行動相比,英國在征服、統治印度的過程中沒有流多少血,但當英國撤離該國時,所面對卻是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而在這場革命中如何保留英國的影響呢?

“現在,如果將印度交給國大黨,那麼,他們需要面對的又將是什麼呢?依然是反叛者的叛亂,因此,內閣認為,在這一關鍵的時刻,希望由您前往印度,結束我們在印度的統治,如果可能的話,透過授予他們獨立的方式,結束目前發生在印度的叛亂!”

首相陳述局勢時,海軍上將的面部表情始終令人難以捉摸。在他看來,“這是一項毫無成功希望的使命”。他了解韋維爾元帥,欽佩其卓越才華,他們兩人曾多次討論過印度問題。蒙巴頓暗自思忖:“他失敗了,難道我能成功嗎?”但是他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他不能推諉這一職務。

在深思片刻後,蒙巴頓隨後提出。

“我想在我任職期間,我應享有充分的權力和完全的自由,而無需向倫敦請示彙報,尤其不允許倫敦經常干預插手。”

這是過去歷任副王不敢問津的特殊權力。不言而喻,艾德禮政府確定了航船的終點,但究竟如何抵達大洋彼岸,則完全由蒙巴頓一人決定。

“您大概不會要求享有特命全權,使您凌駕於國王陛下政府的權力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