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809章 歸家之僑 (第1/2頁)

加入書籤

在民國建立前,華僑對孫中山革命的支援,使得海外華僑獲得了“革命之母”的稱號,在民國建立後,華僑同樣一直支援著國內的建設,捐資助學、捐資輸難之舉更是數不勝數,而在抗戰軍興之後,海外華僑更是傾力支援祖國的抗戰,不僅踴躍購買國債、大量義捐,更是有數萬華僑直接回國助戰,而在海外華僑之中,又尤以南洋華僑更為踴躍。(最新章節閱讀請訪問)

南洋是明、清直至民國時期對東南亞一帶的稱呼,是以中國為中心的一個地理概念,從明末時,不甘剃髮易服的漢人轉離大陸,來到南洋,直到在晚清時期,因中國政局風雨飄搖,戰亂不斷,列強欺凌,無數華人迫於生計,背井離鄉,湧入“下南洋”的大潮中。南洋由此成為華僑最多的地區,在1100萬華僑之中,南洋華僑則達800萬之多。

在南洋,大馬可以說是華僑最為聚集之地,兩百萬華僑的先輩經過一個世紀的墾拓,在大馬半島、新加坡建立起了一座座城市,在這裡烙印下的深深的中國烙印,在大馬的21個重要城鎮中,華僑人數超過居民總數50%的就有17個,而其中又以新加坡為最,儘管這是英國人的殖民地城市,但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漢字招牌、漢字廣告,甚至會讓人誤以為這裡是中國的一座城市,而非英國海峽殖民地治下的殖民地首府。

元旦剛過,這一天,整個新加坡,到處插滿了國旗,不是英國的國旗,也不是海峽殖民的旗幟,而是一面面中國的國旗,這一天的新加坡變成了一片旗幟的海洋,以至於讓城內英國人以及印度人會產生一種錯覺,他們來到了中國的某一座城市。

若是在幾年前,或許,英國警官、印度巡捕也許會加以阻攔,畢竟這並不是中國的國慶日,但是現在,他們卻選擇了視而不見,而對於華僑而言,他們清楚的知道,這種變化緣自於何處,對於敏感的華僑來說,他們能夠清楚的感覺到,從去年起,殖民地政府對華人態度的變化。

“熱烈歡迎南洋僑社榮民返家!”

“南洋僑社子弟兵萬歲!”

在國旗的下方一家家雜貨鋪、商鋪的門前或是刷著標語、或是懸掛著橫幅,在街道中央,更是懸掛著過街橫幅,不少商鋪亦打出了“軍屬8折”的廣告。

而僑社的學校更是停課,學生們以及許多華僑,更是早早的趕到了碼頭一帶,等待著郵輪的進港。

今天是第六批華僑子弟退役的日子,在過去的兩年間,多達六萬名華僑子弟兵歸國助戰,在停戰協定生效後,其中大半華僑子弟選擇了退役,而還有一部分人選擇了繼續服役,而今天,這些僑社子弟之所以受到如此盛大的歡迎,在很大程度上,與剛剛取得的達裡岡愛大捷有著很大的關係。

“我們擊敗了俄國人!”

就像是當年日本人擊敗了俄國人一樣,日本的僑民也正是從那個時候,在西洋人面前挺起了胸膛,而現在,華僑亦因如此,在西洋人面前挺起了胸膛來,畢竟俄國人,那是西洋人!而現在,中國同樣也擊敗了西洋人。

“我的哥哥是華北集團軍群第十一師中士,去年考上了軍事學院……”

站在碼頭上,王德峰用一種極為驕傲的口氣向同學們炫耀著,第十一師,曾在報紙上出現過,他們全殲了蘇軍第36師以及第37坦克旅。

“不知道,哥哥會不會回來……”

望著大海,王德峰默默的在心裡想著,此時的碼頭上,無不是一雙雙望眼欲穿的眼睛,他們、她們無不是望眼欲穿的望著那海平線,期待著家人的歸來。許多軍人總是如此,他們總喜歡在這個時候,刻意的給家人帶去一些驚喜,突然回到家人身邊的驚喜。

“快看,船來了,船來了……”

突然,隨著遠處的一聲叫喊聲,碼頭上數以萬計的人們紛紛翹起腳尖,可不是嘛,在海平線上出現了一艘船的影子,在這個時候進港的,顯然就是那艘“唐山號”。

“嘟……”

伴隨著一聲汽笛,“唐山號”開始減速,終於在新加坡碼頭上靠岸了!發動機的震動聲已經完全消失,王德陽躺在蠶棚似的床上,諦聽著來自碼頭的歡呼聲。

此時,他不禁長吁了一口氣,一種輕鬆感油然而生。

“我終於回來了!”

在過去的十七個月中,王德陽清楚的記得自己在調查學校內接受的培訓,他無時無刻不在神經過敏地警惕著那些不露痕跡的“敵人”,每天在學習與訓練中度過,表面上,他是一名陸軍中士,但實際上,他在軍中不過只服役了幾個月,在更多的時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