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血染山河第304章 基石 (第1/3頁)

加入書籤

清晨時分,幾輛客車駛進佔地達l7平方公里的北方鋼鐵邯鄲分公司,在二十六年,北方鋼鐵是北方公司第一批進行整合的企業,將漢陽、邯鄲兩家中國最大亦是最現代化的鋼鐵公司整合為一家公司,從而確保了北方鋼鐵對中國鋼鐵業的壟斷地位,而相比於漢陽公司,邯鄲公司的裝置無疑更為先進,規模亦大於漢陽。-\ 經|典|小|說|書友上傳/-看最新更新章節{首發}

此時正值換班時,廠區內數以萬計的穿著藍‘色’工作服的工人在工廠內平整的道路邊,排著隊等待著登上通勤電車回家,儘管上車的人數眾多,但卻依是一副秩序井然之狀。

“自覺排隊!”

做為參觀者一員的周樹人看著眼前的這一幕,依然還是會有些感嘆,只有來到邯彰,才會發現這裡同國內其它地方的不同,作為一名作者,多年來他一直在文字中指責國人的劣根‘性’,試圖透過文字改變國人的面貌、剔除國人身上的劣根‘性’。

儘管在去年的戰爭中,中國人不再是麻木的看客,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的魂魄都被戰爭喚醒了,無論是勝是負,所有人只有一個念頭——或勝利或戰死,但這並不妨礙國民素質上的低下。

“建設新國民!”

這個口號提了許多年,但又有什麼地方完成了這一“建設呢?”

或許,只有這裡了,從前年戰爭爆發後,周樹人和家人一同來到邯彰,他便在這裡目睹了這裡與他地的不同,而最大的不同,就是排隊,他發現邯彰人在生活中自覺地排隊、特別守規矩的習慣,都既要歸於數年如一日的民團訓練,又要歸於無處不在教育,而在它地實施的以“禮義廉恥”為核心的新生活運動只不過是流於表面,但在這裡卻付之於行動“廉恥論”,更是列入小學和掃盲教育之中。

“士皆知有恥,則國家永無恥矣;士不知恥,為國之大恥。”,教育歸教育,更為重要的恐怕還是監督,除去透過司法手段對那些不能遵守“國民禮節範令”的國民進行諸如義務勞動、懲以罰金等手段加以懲罰外,報紙上總會對做民眾指明道姓的加以公佈,從而‘激’其羞恥之心,因此,他們特別怕出醜,特別害怕自己的出醜行為被人笑話,這樣他們都不敢輕易違背“國民禮節範令”。

“羞惡之心,義之端也。”

教育的普及、強制的措施才有了現在邯彰的“文明”,而現在,這種“文明”正在向華北三省擴散著,邯彰式的“新生活運動”正在一點點的改變著三省,當然更重要的還是教育,而在教育未成之前,正如同邯彰之初那般——依靠暴力維持。

周樹人就曾在報紙上看到,在諸如火車站票房等之類需要排隊的地方,總會有一名軍警手持藤棍來回巡視,遇到不排隊就搶先買票的人,就一聲不響高高舉起藤棍“颼”的一聲著著實實的‘抽’在他的背上。捱了一鞭之後,他一聲不響的排在隊尾了,如此一來,各地的秩序從此改良許多。同時對於大街隨地大小便、‘亂’倒垃圾者則客於重罰,前者除去罰金之外,更是於公眾面前實施羞人之至的笞刑,隨後又需要穿著黃馬夾清掃街巷或其它市政服務,儘管和許多文人學者一樣,周樹人也曾在報紙上刊文指責“待同胞宛若敵寇,行以苛法、施以暴令!”,但與此同時,卻又不得不承認,不過只是短短半年,整個華北的社會風氣、城市環境無不是隨之一變,而在這種變化中,國民的心態亦同樣受到改變。

“或許,這正是‘欲’求文明之結果必須承受之陣痛吧!”

想到管明棠的辯稱,儘管並不完全贊同,但邯彰的現實面貌,卻又是周樹人等人所無法忽視的,無論外界如何指責,他們都無法否認,在一定程度上邯彰確實完成了“國民‘性’”的改造,正像他們出外時,總會把“我們邯彰……”掛在嘴邊,那種驕傲並不僅僅只是建立在這裡的工廠與經濟上,這裡的一些生活細節,就足以令他們如此驕傲——每天洗澡,衣服勤洗勤換,不穿有異味的衣服上班。住所必須保持乾淨整潔,特別是廚房、衛生間。扔垃圾有固定的時間和場所,隨地扔垃圾被視為“沒有教養”。

“教養……”

唸叨著這兩個字,周樹人想到自己在初抵邯彰時的遭遇,在出站時隨地的一口痰,這一很平常習慣,卻被警察訓斥為“沒教養”,甚至說“真擔心你們這些沒教養的傢伙,會把邯彰帶壞了!”,而在警察向他開罰單時,並勒令他清除地上的痰汙時,他能感受到周圍投來那種輕蔑,甚至鄙夷之‘色’,甚至於連辯解的勇氣都沒提不起來。

羞恥!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