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81章 論教(上) (第1/2頁)

加入書籤

北平,或許,北平早已不再是中國的首都,但是這座城市卻一直都是華北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中心,無論曾的北平綏靖公署亦或是後來的北平軍分會,或者現在的北平綏靖公署,無不在印證著這一點。\(^o^)/ \|\|更\|新\|最\|快|\(^o^)/{首發}

在短短兩個月,一座座“衙‘門’”在北平城內建立起來,與過的綏靖公署者或軍分會相比,現在的綏靖公署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個“小中央”,一個又一個旨在指揮區內各項建設的諸如工商委員會、農業委員會、教育委員會、‘交’通委員會、財政委員會、司法委員會的機構相繼建立,這些機構雲集著一批國內最優秀的專業人才,而在另一方面,這些委員會從一開始,就打著濃濃的“邯彰”烙印,正如同此時的華北三省一般。

與江浙等淪陷省的戰後使用流亡官員不同,早在北平綏靖公署成立前,一大批北方公司或者六戰區行政人員即被派往收復區出任市長、縣長以及事務官員,而在綏靖公署內設機構之中,亦有超過七成的行政人員來自公司或者六戰區。

不過只是短短兩個月,在某種程度上,透過對地方行政官員的任命、行政機構的重建,公署便牢牢的掌握了華北三省的政治權力,正是這種對地方權力的直接掌控,使得公署方才能夠順利的制定並實施各種戰後重建計劃。

華北三省的戰後重建計劃是複雜的,涉及部‘門’之多、投資之多亦是超出人們想象的,對於工商委員會而言,在未來四年內他們要實施多達三百個大型工業專案建設投資,同時促成民間投資興辦超過一萬家相應的配套或消費品工廠,而對於‘交’通委員會來說,他們每年必須修建超過三萬公里省道、縣道,提升華北所有的橋樑標準,提升華北鐵路標準,而財政委員會則要千方百計的為這些建設提供充足的資金,同時,農業委員會亦需配合農業合作社,促進全區內農業發展。

大規模的建設需要大量的行政人員、專業人員去制定,在上萬名北方公司中高層職員、六戰區行政官員進入各委員會以及地方建設部‘門’的同時,數以萬計的在1937年爆發的再次經濟危機中失業的外國專業人員亦成為綏靖公署的僱員,進入各個機構協助綏靖公署制定各種計劃,而在這種大規模的全方面的工業以及戰後重建之中,有一些部‘門’似乎顯得不怎麼重要,諸如司法委員會、教育委員會。

而在另一方面,在民十八年的計劃中,教育委員會,這個看似不顯山‘露’水的機構,卻得到多達4億元的資金支援,在北平綏靖公署內的行政支出中,這一經費開支僅次於軍費,位列第二,與工業建設透過債券以及公司投資不同,這4億元,完全由北平綏靖公署承擔。

對中國而言,這或許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教育投資,數十所高等學校的擴建、上千所中學的擴建與新建、數萬所小學的擴建、新建,無不在挑戰著這座委員會中諸人的智力,他們必須充分且合理的利用每一分錢,從而令這筆錢‘花’的“物有所值”。

“工商委員會也好、農業委員會也罷,他們的成功與否看似決定國家命運,但實則不然,他們所決定的只是一個或者幾個專案的失敗,或者一年的收成減少。但我們若有任何失誤,卻有可能倒致一代人因我們的失誤而面臨人生的失敗!”

傅斯年這位北大教授、國民參政會參謀員,在就任北平綏靖公署教育委員會委員長時,在就職講話中,向委員會內的數百名下屬告誡道。

甚至於這正是傅斯年之所以出任教育委員會委員長的原因,在管明棠提出邀請時,當時正和其它北大教授一樣,致力於北大遷返的他曾拒絕過,而管明棠隨後又在信中寫道。

“孟真先生豈忍華北七千萬國民淪管某一人之教育試驗品?”

只是一句話,被嚇了一跳的傅斯年立即趕到公署內,在得知管明棠的想法後,思索了整整一夜後,傅斯年方才接受這一職務。

“‘欲’強國,必實行教育,管某是商人、是政客、是軍人,於教育是外行,唯能從商人逐利,政客逐名、軍人務實之角度興辦教育,成功與否切不得而知,然不試又豈能得知……”

直到現在,每每想到或提及那日管明棠與自己的談話,傅斯年依然會不時的搖頭輕嘆,他就是這樣被“哄”上賊船的。

“……就這樣,我傅斯年被他管哲勤騙上了賊船,‘欲’下而不得了!”

在說笑聲中,傅斯年看著面前的彭百川這位自己從教育部強拉來的友人,教育委員會與其它部‘門’不同,外國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