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21章 決心已下 (第1/3頁)

加入書籤

“如果國軍百萬主力都被在沿海殲滅了,那麼等待我們的必將是亡國滅種,必將是沒有一絲勝利可能的慘敗!”

在陳誠的話聲落下的時候,整個作戰會議室內,只能夠聽到眾人抑制的呼吸聲,人們皺著眉、更多的將軍們則只是猛吸著香菸,他們知道,正如陳誠所述的那樣,如果讓日軍按照他們的計劃揮起那柄“剔骨刀”的話,那麼中國根本就沒有一絲勝利的可能。

而原本堅持華北作戰的法爾肯豪森更是把眉頭緊皺著,於心間默默的思索著記憶中的中國地形,而結果正如陳誠所說的一樣,如果實施華北決戰,那麼中國根本就沒有一絲勝利的可能。

“那麼如何解決?”(未完待續,本文字由提供。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到創世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雖說明知道解決之道就是開闢第二戰場,但法爾肯豪森將軍還是忍不住開口問道。

“想解決這個問題,就是用軍事誘騙手段,將日軍從北往南,剔骨刀式的打法,改變成從東往西,將戰場從利於日軍發揮威力的華北平原,改到不利於日軍發揮火力和機動性優勢的滬寧杭三角洲。如果日軍改成以滬寧杭登陸的從東往西進攻,就正好發揮了這三層防禦圈的最大威力,類似於從緩坡登山峰的方法。這一線水網縱橫,地形複雜,日軍的戰力會大打折扣,進攻步伐也會大大減慢,加之這些地區的人民抗日意志非常堅韌,經濟上也相對較好,國軍在此作戰既有人民支援,也有一定的後勤保障,是比較有利的。以此估算,最樂觀的估計從上海打到武漢也要1年時間,這1年時間足夠國軍做出各種部署,也便於國軍層層防禦,逐步從第三層防禦圈推到第二層了。一旦日軍在攻打第三層花費巨大代價導致進攻能力銳減,加上國軍從容擁百萬重兵防禦這最適合防禦的第二層,此時日軍想不打持久戰也是不可能的了。"

用了近半個小時,拿著指揮杆於作戰地圖上講解著中央的抗戰戰略構想之後,陳誠又回過頭來,看著眾人說道。

“所以,現在對於我們來說,全力進攻上海的日軍海軍陸戰隊,讓日軍在上海增兵,無暇顧及華北方面!就是我們要讓日軍按照我們的戰略構想來打的軍事誘騙!。”

在陳誠道出這句話時,他只覺得胸腔中一陣激盪,這或許是將是人類歷史上手筆最大的一次軍事欺騙了,如果成功的話,中國就將贏得戰爭的勝利,而看似強大的日本必將遭受失敗。

幾乎是在陳誠的話聲落下的瞬間,馮玉祥突然開口問道o

“辭修,日軍高層總有幾個有識之士吧,如果他們看穿我們的意圖,不增兵上海,反而坐視自己的海軍陸戰隊被殲滅,我們又該怎麼樣呢?”

的確,這的確是整個計劃中最關鍵的問題——日本人不上當怎麼辦?

未等陳誠開口,一旁的何應欽插口說道:

“這就是委員長高明的地方,他非常瞭解日本人,知道日本是絕對不會任由上海的部隊被殲滅,絕對會增兵上海的。我自己也在日本住過幾年,深知日本人和日本軍隊的性格,他們是絕對不會坐視自己部隊被我們殲滅的,哪怕只是這海軍陸戰隊這5000人。為什麼呢?在日軍之中其最重視所謂的皇軍尊嚴的。從明治維新以來,他們經歷了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日俄戰爭都全部獲勝,國內早已塑造了日軍無敵的神話。而他們為了侵華做了大量輿論準備,將中國人說為劣等人,平時所有輿論是最輕視中國人的,現在又怎麼可能坐視我們全殲在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的一整支軍隊呢。他的軍人,政府官員,日本首相,甚至天皇都絕對不會允許這種事情發生,所以,他們一定會增兵的!”

沉思片刻,馮玉祥朝著一直沉默不語的蔣介石看去一眼,這是他第一次獲知中央的抗戰戰略方針,看著蔣介石,他似乎明白了,為什麼7年前自己會失敗,但他還是追問道:

“你說的有一定道理,但如果日軍只是增援l,2個師團,保證在上海的日軍不被我軍消滅,而不在上海大量增兵,仍然把視線完全放在華北,那我們又要怎麼辦呢?”

面對馮玉祥的追問,陳誠則直截了當的回答道:

“其實也沒有其他的辦法,說來說去其實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我們一定要投重兵去上海。只要我們投入大部隊,為了拯救戰局,那麼日軍就只能增兵,而且絕不可能投入幾萬人。因為這樣一來,甚至他增援來的這幾萬人也會被我們消滅,對於日本來說這比單純被消滅海軍陸戰隊更嚴重十倍。所以我們投入的兵力越大,日軍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