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83章 歷史的改變 (第1/2頁)

加入書籤

邯彰,對於二十六年的中國而方而言,邯彰無疑是最耀眼的,曾經,這裡以它的工業而聞名全國,它的鋼鐵產品輸往全國各地、製造的機械亦輸入到全國數百家工廠,邯彰製造的機車更是於中國的鐵路上賓士著,而這裡的製造的汽車更於中國的公路上行駛著,這裡的工業消費品更是聞名全國,尤其是在戰爭爆發之後,隨著進口受到影響,邯彰的工業品更走進一步佔據了市場的份額。

但是,這一切,都無法與邯彰保衛戰的勝利相比,都無法與邯彰保衛戰對國民民心的振奮相比,這是自盧溝橋之戰後,中國軍隊唯一的,也是最為輝煌的勝利,尤其是在華北大部淪陷的前提下,邯彰不僅守住了,甚至還實現了反攻一一向前反攻上百公里,在地圖上,也許僅只有一個厘米,但就是這一個厘米,卻足以讓國人倍受鼓舞。

也正因如此,邯彰保衛戰的勝利,為邯彰,為十六集團軍,當然更多的是為管明棠本人,贏得了空前的政治聲譽,他所率領的軍隊最先頂住了日本人的進攻,為中國贏得了時間,樹立了信心,甚至扭轉了華北的戰局,甚至就連同遠在大洋對岸的美國,亦同樣對管明棠讚譽有加,《時代》週刊,更是將管明棠作為歲末刊的封面人物,而其中的引言則是簡單的一句話——“中流砥柱——戰局的扭轉者!”而作為他的老朋友——李普曼,也禁不住寫下了的溢美之詞。“他作為一名軍事將領,擁有廣闊而深邃的洞察力,他知道怎樣激發和領導他計程車兵前進,更難能可貴的是,在那個國家中,他可以拋棄一切個人權益,只為了心中的國家。”甚至就連蘇聯《真理報》和《訊息報》也在頭版顯赫地位發表評論員文章,說管明棠和他的軍隊“像俄國士兵一樣勇敢。”

毫無疑問,邯彰大捷為管明棠贏得了空前的聲譽,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如果說,二十六年11月之前,他是不聞一名,而僅僅一個月後,他可以說,就已經聞名全世界了,成為一名舉世皆知的名將了。

不過,對於身處邯鄲的管明棠而言,他並沒有這樣身為“名將”的自知,而是依如過去一樣,每天身處於自己的辦公室中,繼續著自己的工作,甚至沒有特意抽出時間去陪陪剛剛出世的兒子——兩個月前,當戰爭進行最激烈的時候,管明棠成為了一個父親,他的兒子出世了,而直到日軍撤退之後,他才返回邯鄲,見到了剛剛出世的兒子。

藉著落地燈的燈光,管明棠翻看案頭堆積如山的檔案和報紙,在處理掉幾件最緊急的軍務之後,就認認真真地讀起報紙來,也許在國內很難再找出一位將軍像管明棠那樣注重國內輿論的人了,甚至於,他將輿論視為“另一個戰場”甚至是決定第一戰場勝利的第二戰場。

而此時,看著報紙,他的眉頭緊皺著,正如歷史上一樣,五天前,日軍在杭州灣登陸了,儘管自己多次警告南京,但南京方面對杭州灣的防禦,依然極為有限,現在報紙上的訊息要麼是日軍與杭州灣登陸的訊息,要麼是國軍自上海撤退的訊息,不過唯一慶幸的是,與另一個時空不同,至少這次撤退是有條不紊的撤退,實際上,早在開封會議時,委員長即表露過與上海撤退的意思,上海那個絞肉機已經讓中國軍隊付出了近五十萬人的損失,正在一點點的耗盡中國軍隊的鮮血,而日軍在杭州灣的登陸,則是最後一根稻草,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加之吳福線、錫澄線以及蘇嘉國防防線已經有十餘萬軍隊駐守,且經過數月加強,此時,管明棠反倒能夠坦然接受,至少中國人努力過,且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妄言。

在翻看著報紙新聞的時候,突然,一則新聞映入管明棠的視線中。

“從杭州灣登陸的日軍第十一軍,於民國27年1月8日進犯新倉,以威脅淞滬我軍的腹背。我軍第二十八路軍,會同預備十一師的胡達部1個團,奉命緊急馳往,支援楓涇,據守嘉善,阻擊來敵,我軍餘人同仇敵愾,頑強拼殺,予狂妄敵人以迎頭痛擊,其英勇頑強精神可歌可泣……”

看著報紙上的新聞,管明棠能夠想象得出此時的激烈,而更為驚訝的是第二十八路軍,從陝北增援上海的二十八路軍在血戰一個月後,於半個月前被調往新倉金山衛一帶防禦杭州灣並加以修整,而現在,他們毫無疑問的與日軍第十一軍迎頭而撞……

哎!

看著報紙上的新聞,管明棠默默的閉上眼睛,無論如何,第二十八路軍的傷亡是有價值的,他們的血戰,為淞滬方向的主力的撤退贏得了時間,至少,南京不會如歷史上一般倉促失守。

“謝謝老總了!”

感嘆一聲,管明棠站起身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