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82章 北方前線 (第1/3頁)

加入書籤

從民國二十六年ll月底,在元氏縣與高邑縣之間的田野問,出現了一道道鐵絲網,幾乎是第十六集團軍收復高邑縣之後,隨著各縣鄉長的一聲令下,在抗戰的熱情下,上百萬河北民眾提著鐵鍬白備乾糧,在剛剛平靜的戰線上幫助前線官兵修建工事,不過只是短短十數天的功夫,綿延數百公里藉助河流形成的防線逐漸形成了,儘管還沒有修建永備火力點和土木質火力點,沒有拉上鐵絲網,因為建築材料,“鐵刺”、地雷之類都有所欠缺……僅僅暫時挖掘了步兵掩體和火炮掩體、塹壕、交通壕、崖壁以及戰車防禦壕,甚至前線的通訊器材也少,以致影響了對部隊的指揮,但這道縱深達十數公里的防線,卻成為日軍南下的道路上,一道不可逾越的防線。

在元旦過後,一個個重達數噸的,於後方製成預製永備火力點被運抵達防線,而原本光禿禿的戰壕前方,一道道鐵絲網聳立著,在中國,這是一道前所未有的防線,十餘萬軍隊依據各個設計良好的據點防禦著北方的強敵,而在他們的後方,多個步兵師隨時準備開入防線,抵擋日軍的再一次進攻。

元月7日,在戰役中受傷的趙功銘回到了前線。這是高邑城北的一個小鎮。雖然不繁華,也許是因為鎮上有一個小站的關係,到也沒有想象中的蕭條,因為事先在軍用線路上打了電話,六連的三個排長全全趕到火車站來接他,曾經被戰爭破壞的鐵路,在工兵的努力下,已經恢復通車了。

一排的排長李鵬程整個人都顯得有些沉默,他戴著一副玳瑁框眼鏡,在戰前他是李家莊農村合作社民團隊的排長,在民團士官培訓學校的時候,軍事史教員常給他打甲上,而戰術教員卻給他一個乙中,作為一名中士,原本他永遠不可能成為常備軍的上士,更不可能成為排長,而擴軍卻使得他成為了一名排長,也許是因為都是鄉親的原因,他對待士兵並不嚴厲,在作戰的時候,往往首先考慮如何減少傷亡。而二排排長李梁明恰恰同他相反。他中等個兒,雙眼中始終迸發著一股激情,他嚴於律己,同樣也苛刻求人,不過在戰術上他很少脫出教利書的規範,但卻能堅決貫徹命令,儘管趙功銘並不認為這是好事,因為戰場是瞬息萬變的,但他卻知道,一個可以堅決執行命令的人,在戰場上是極為有用的。

而三排排長劉滿倉卻是介於他們兩者之間,或許這和劉姓在李家莊中是小姓,有著很大的關係,與十六集團軍不同,預備軍往往都是採用一個村編成一個連,一個鄉編成一個營,一個縣編成一個師的方式加以整編,作為一名軍官,趙功銘知道這麼坐的優點,在戰場上,鄉情會把他們聯絡成一個整體,要麼共同贏得勝利,要麼共同戰死在戰場上,趙功銘曾見到過,因為侄子戰死叔伯們像瘋了一樣,殺紅眼似的衝向敵陣,也曾見過,一個連陷入包圍後,另外兩個連不顧一切的拼命救援,鄉情維繫著預備軍的戰i}意志,也正因女llsj-l,在保衛戰結束後,預備軍在補充時,仍然按照村鄉縣為單位進行補充,甚至在新組建的預備軍中,儘管他們大部是外地招募,但卻依然按地域編成部隊。

話說回來,對於這一點,趙功銘既不贊同,也不支援,而作為一個江蘇人,趙功銘知道,在對自己的部下並不很熟悉的時候,他必須依賴他的這三個排長,儘管對於他們的瞭解,都是透過書面上的資料加以瞭解,至於副連長——李傑,一位剛剛商學院提前畢業學員,他和過去的自己一樣,只是獲得基層指揮經驗,也許幾個月後,他就會成為連長。

同乘吉普車回到位於一線的前線,隨後,趙功銘立即第一時間來到防線上,首先觀察他的防線,在防線的正前方百米處,是一條寬不過數米的小河,此時河面上已經結了一層冰。

“在對岸我們有前置據點嗎?”

拿著望遠鏡觀察著對岸的情況,似乎在公里內,都沒有看到日軍的防線。

“長官,現在日軍主力龜縮於元氏縣城,因為兵力的關係,元氏以南地區,除去少數偽軍維持外,只部署有少量的日軍。”

李梁明立刻回答道,儘管這個連計程車兵都是出白於李家莊,但對於趙功銘和李傑這兩位長官,4'2zff]並不排斥,在軍隊中,軍官就是軍官,無論是在民團亦或是預備軍,他都清楚的知道這一點。

“如果我們要進攻的話,在河面上沒有冰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越過這條河?”

“這……”

趙功銘的一個問題,讓李梁明等人無不一愣。

“武裝囚渡,是要流血的!為什麼不把戰線前置。”

“這是軍部的命令,依託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