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37章 隨意點拔他人驚 (第1/2頁)

加入書籤

第137章隨意點拔他人驚

“15號料車,675公斤!”

一輛推車在進捲揚機房之前,推著鐵質推車的工人先將推車推動機械地秤處,地秤邊的過秤員調了一下地秤的琺碼,隨後喊出一數字,而一旁的記錄員則記錄下這個數字。

“15號,料房。673公斤!”

記錄員在紙上找到15號料車的料房稱重後,便取了一箇中間數——674公斤,而這個數字便是這一車礦石的重量。

“17號車,692公斤……”

在那喊聲中鐵礦石、焦炭被源源不斷的推進捲揚間,由電動機卷升至爐頂的上料間,再由上料間伸出的平臺倒入高爐邊的料鍾內,在高爐上下,六七十名工人在那裡奔忙著,為第一爐鐵的冶煉做著準備,運礦稱量車在輕軌下來回移動著。

陌生,準確的來說,對於這即將投入生產的高爐,管明棠所感覺到的卻是陌生,儘管除去石景山鐵廠的那座鍊鐵高爐之,從未見過其它的高爐,在後世最多也就是從書籍、電影以及電視上看過鍊鐵高爐,而現在,望著那在高爐上下如螞蟻一般勞作的數百名工人,除去那高爐與平時所見不同之外,管明棠不知為何會生出這麼一種陌生感。

“20號車。185公斤……”

終於在過秤員喊出這麼一個數字時,管明棠終於找出了為什麼自己會感覺陌生,是這種運料的方式,這座高爐儘管是1914年時德國最先進的鍊鐵高爐,可以後世的眼光看來,它的上料系統裝備還是太過簡陋,機械化程度不高,自動化程度更是不用談,搬料、上料完全依靠人工,這一班上料工就需要60——70名工人,至於主輔料,更是採用簡易地秤,準確性太差,而且每次秤量都極為有限。

“這高爐的上料系統也太簡單了吧!”

管明棠一開口,嚴恩棫便回答道。

“是簡單了一點,在大冶鐵廠都是把運料輕軌直接送到爐下,在爐下秤量後,直接經達捲揚機將料車送上爐頂,一次可以運上去四五噸,而且還是機械倒料!”

“不過那裝置,有時會因為電器失爐,使得料斗懸於空中,不上不下的,需要進行搶修才能移動,延誤上料時間,會導致爐況不順,甚至導致高爐休風……”

待聽完嚴的講解,管明棠便隨口問道,

“那為什麼不用皮帶直接把料石送上爐頂?”

“皮帶?”

“嗯!”

點點頭,管明棠用手指著高爐頂。

“弄一條輸動皮帶,從料間一直伸到高爐頂!”

然後指著開放式的料間說道。

“動力可以設在料間,然後在料間一次稱重之後,直接透過皮帶把主輔料送入高爐料鍾,這樣至少可以節省幾十個人力!”

然後又思索片刻,管明棠才說道。

“還那個爐頂的加料閘口和大小料鍾,雖說用蒸氣傳動,但卻靠人工啟閉,勞動強度太大,而且升爐時那地方,根本就不是人呆的地方,操作環境太差,可以改成電動捲揚啟閉嘛!……”

固然管明棠是一個外行,可這一段時間,還是學習了一些與鍊鐵有關的技術知識,這會說起來到也有那麼一點內行人的色彩。

“這個技術回頭,可以由公司配合你們研究一下,”

嘴上說著研究,管明棠腦子裡卻已經動起了,是不是先買一個小型帶式輸送機,讓公司的技術人員參考它設計出一座用於鍊鐵高爐的大型帶式輸送機。

“董事長,上料系統的改進因為並不是復工的重點,所以,並沒有得到重視……”

周仁如實的回答道,在過去的一個半月間,對3號高爐的復工過程中,更多的是借鑑董事長提供的“外國先進鍊鐵經驗”資料,一邊對3號高爐進行整修,一邊改造,現在三號高爐說他是漢陽鐵廠的復工第一爐,倒不如說是“鍊鐵試驗第一爐”,在這座高爐上採用了不少極為先進的新進工藝。

“……我們對3號高以降焦為核心,對公司提供的那套高爐鍊鐵工藝改進方案,進麼了充分的研究,根據自身實際,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改進,像熔劑改進,我們首先先嚐試一下用一部分石灰代替石灰石作熔劑,石灰的用量僅石灰石用量的1/3左右,可減少渣量,對增鐵節焦十分有利,而且還能增加高爐的利用係數……”

周仁的話讓管明棠深以為然的點點頭,30年代技術與後世的技術差距,根本就是一個天,一個地,拿漢陽鍊鐵廠的3號高爐來說,容積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