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一千三百九十章 設計結構(4K) (第1/1頁)

加入書籤

空間站研發專案負責人,也是九州科技目前頂級工程師之一的楊市匈,此時正在實驗室裡面“意氣風發”。 之前因為考慮空間站的生活成本高,在保證安全與健康的前體下,他開發了一個為航天員們量身打造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統。 只不過因為一些問題,出現了差錯,所以被顧青糾正一些理念,而到了他本人最擅長的空間站專案時,已然是另一種狀態。 “三艙T字構型,也就是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組成T字那一橫,天和核心艙組成T字那一豎,同時還有多艘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往返運貨。 這樣就能保證我們大夏空間站在平常執行的時候,輕鬆提供六名航天員長期在軌的物資與能源,它們就類似於平常的快遞物流,而空間站就是我們居住的房子。” 看著對方畫出來的草圖,還有天工在一旁的解釋和最佳化專案,顧青只感覺——輕鬆。 藍星是有人才的,並不需要他一個人對所有事都盡心盡力,像這位從大夏航空航天集團挖來了精英,就能夠在很多問題上做出解答。 “想建設一座優秀的空間站,我們在現階段最應該做的就是打好地基,我們也要設計出最好的核心艙來作為地基。 JZ-404運載火箭的推力非常優異,完全可以支援我們設計出更大的核心艙,並且將其安穩發射進入軌道執行。 隨後JZ-405運載火箭就能夠帶著給養貨艙,與核心艙的對介面進行對接,然後一起作伴,在軌飛行,這個過程是軸向交會對接,就像是在跑道上,兩位田徑選手交接棒。 在我看來,對接容易,但是離開卻很難。 貨艙對接、另一試驗艙對接,三艙完成結合之後,航天員在完成航天任務,離開空間站時,需要分離第二核心艙,然後繞到第一核心艙後面,再繞到第一核心艙下面,進行徑向交會對接驗證。 這一步相對軸向交會對接難度較大,不過我們的機械臂非常靈敏,可以幫著第二核心艙轉移到對介面上。 …… 九州空間站是一個預計有100噸的組合體,包括兩大核心艙,兩大貨艙。 不論是脫離空間站,返回藍星。又或者是地面JZ系列火箭自主繞飛到核心艙前面去對接,都需要機械臂協助轉場。 前期我們可以使用智慧機器人在空間站中進行工作,避免人員事故。 從核心艙、貨艙對接、物資往返運輸一次。 至此,九州科技空間站建設關鍵技術驗證的任務才算完成。” 空間站研發專案負責人楊市匈講完這個流程之後,實驗室響起了熱烈的掌上。 與國際空間站和大夏空間站的研發、製造、升空不同,九州科技內部對空間站這一個專案的看法屬於“有難度但不是很有難度”。 因為從空間站的建築材料、高分子材料、特殊隔熱材料、防輻射材料、機械臂、對接技術、空間站系統、空間站電子裝置、晶片、運載火箭等等一些列需要攻克的難題,九州科技內部都能找到相應的答案。 而楊市匈能擔任空間站研發專案的負責人職位,還有個原因就是他上面還有一堆“頂頭上司”。 九州科技鈦坦星部門主管、半導體部門主管以及那個沒有人知道成員真實身份的九州科技智囊團,還有九州科技總裁顧青,這四方勢力都能管轄。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顧青甚至可以自己不路面,僅僅是透過其他人,就能輕鬆干預專案進度。 等到眾人鼓掌聲音變小了些許,顧青才走進了實驗室。 專案負責人楊市匈與其他實驗員看到顧青的身影,立馬停下了手中的動作,開始歡迎大老闆。 顧青沒有理會這些歡迎當中帶著的恭維和祝福,他與楊市匈閒聊了幾句之後,徑直走到操作檯前,盯著顯示屏上面的資料和空間站模擬的動態圖,問道:“一百噸的空間站,據我所知大夏空間站是50噸。 我們九州空間站第二核心艙發射的時候,它的個頭如此之大,為了安全,採用軸向交會對接,與第一核心艙的球型節點艙前端對介面連線,這個設計很好。 但是你們後續有沒有思考過最終四個艙對接,它們在一次次對接工作的時候,產生的反作用力該如何辦? 每次都要姿態調整引擎工作進行調整嗎? 在短期任務時間內,依照我們設計的姿態調整引擎和無線陣列推進器的工作年限來說,或許二十年內不會出問題,但是二十年後呢? 需要注意的是,在完全體之後,九州空間站同時包含了核心艙、貨艙、實驗艙、載人飛船這四大完整職能艙室,是真正意義上的完全體空間站。 以後再這座空間站生活、工作的航天員不是幾個人,而是十餘人甚至數十人。” 空間站研發專案的所有工程師、實驗員們在聽到顧青這段話的時候,都突然陷入了沉默。 哪怕是剛剛還意氣風發的專案負責人楊市匈,神情也轉為思索。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