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一千三百九十一章 快速推進(4K) (第1/2頁)

加入書籤

考慮到現在藍星這詭異而又很“符合歷史螺旋”的發展環境,顧青已經沒辦法再像之前那樣坐在幕後,依靠九州智囊團和張天浩這些心腹來推動技術跨越。 所以,在看到空間站研發專案負責人楊市匈以及其他一眾博士、工程師們在哪裡愁眉緊鎖,但又拿不出實質性的進步方案,顧青幽幽的嘆了口氣。 他走到主操作檯旁邊的副操作檯前,開啟模擬系統和智慧AI天工“外掛”,一邊整理資料,一邊開口說道:“空間站的設計,我們需要的是大膽設計,小心求證,踏實而激進。 外太空沒有氣壓,國際空間站艙內氣壓卻高達101千帕,我們都知道工程師如此設計是在模擬藍星地面上的自然環境大氣壓強,但這也同時意味著這座國際空間站的部分艙段長期都在承受著極高的內外壓力。 在天工調查的資料當中顯示,目前國際空間站上有實驗艙的艙壁最薄處僅有4毫米,但卻要承受101千帕高壓,這自然會導致很多問題出現。 比如四年前,國際空間站出現的空氣洩漏問題,在經過調查後,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們才鎖定漏氣點在星辰號服務艙上,並且在找到這個漏氣點的時候,該星辰號服務艙內部還出現了溫度升高的特殊問題。 三年前,毛熊的宇航員在他們國家的曙光艙內部發現了六道裂縫,這代表著曙光艙已經出現了金屬疲勞的跡象。 兩年前,一年前,甚至是半年前,國際空間站都有問題被接連發現,空間站合作的國家、機構一邊幸災樂禍別人家負責的艙段出現問題,一邊愁眉苦臉的看著自己負責艙段的問題。 其實一旦這些設計施工薄弱處使用時間超過了設計使用期限,出現這些問題是在所難免的。 但是這些問題頻繁出現,並不代表國際空間站的設計沒有可吸收的優點。 作為當時藍星科技強國們聯合無數科學家、工程師開發的國際空間站,它總體設計採用的桁架掛艙式結構,那些服務艙、實驗艙等設施在桁架的兩端發展,在部分垂直交叉的時候構成了‘龍骨架’,很自然加強了空間站的剛度。 我們的環形空間站也可以在主體核心部分採用高強度龍骨,而後這些環形空間站艙不需要用單純的水作為配種,我們完全可以利用環形艙製造離心力,以此在空間站內部生成人工重力,當然我知道這是一個存在極大爭議的設計。 比如需要達到極高的旋轉速度,才能產生與藍星表面自然環境相當的重力,高旋轉速度將給空間站的機械結構和整體散熱帶來極大的困難,同時也會給航天員以及空間站內部其他乘員帶來極大的勝利挑戰和心理壓力。 但這個問題完全可以解決,因為我們不需要追求與藍星地面一樣的重力,我們只需要一個穩定的重力場就行,所以旋轉速度可以控制在我們人類能夠接受的程度。 而且只要是透過未來戰士專案的培訓,基本都能無壓力,或者輕鬆承受這種重力變化和離心旋轉。 至於在高速旋轉下,空氣分子難以在整個空間站內達到均勻穩定的分佈,很容易使空間站核心區域成為龍捲風的中心,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透過設定不同的生活工作區域,讓進入核心區域的航天員穿戴航空服解決。 當然在科學實驗當中,如果環形空間站依靠旋轉來製造重力,那麼中心軸區域由於旋轉效應很小,將難以實現微重力環境,不利於科學實驗進行這個問題,大家不要忘記了我們的階段重點是什麼? 是月球基地! 我們根本不需要在空間站進行數十年的實驗,也根本不需要在這一座環形空間站上追求所謂的零重力、微重力。 能夠製造一個空間站,我們以後就能設計研發製造第二個、第三個甚至是第四個、第五個空間站。 萬事開頭難,只要開了頭,我們就能繼續衝鋒下去!” 減少任務量、降低要求、增加信心和資源,圍繞著三個策略的講話,直接讓實驗室內部的氣氛再度熱烈起來。 越是聰明人,就越容易陷進自己的思想誤區當中無法自拔。 自從進入九州科技,見識了一大堆行業巨佬和行業前沿知識,這些在外界都算精英的科學家、工程師很自然就將自己的目光提高了不少,對自己的要求也等同放到了其他人的要求上。 這就導致他們在接到任務之後,想的就是盡善盡美,只要是有任何不合格的環節,就會像是如鯁在喉,讓他們無法放下。 明明顧青最開始要求的就是修建空間站,當做九州科技對月球基地的一個跳板,研發一些外太空生活需要的裝置、採集外太空生物的資料資料,比如人類長時間生活在外太空環境下,基因、骨骼、內臟會不會有一些變化。 而這些科學家、工程師們在夜以繼日的研發攻關中,不自覺的將這個“階段中期任務”當做了他們的頭等大事在搞。 也是顧青這次撕開窗戶紙,才讓他們驟然回頭發現自己好像一直在另一條死衚衕上狂奔。這章沒有結束,請點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