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一千二百四十三章 討論 (第1/2頁)

加入書籤

在沒有重力和低重力的環境中長期生活,在藍星成長的航天員會很明顯的感覺到自己下半身的血液、淋巴等各種流體會比在藍星地面更多地湧向上半身,從來引起面部浮腫、頭部血壓升高、頸部靜脈曲張。 在外太空生活本就已經十分不容易,如果要動刀做手術的話,那更是可怕的災難。 國際空間站的軌道距離藍星僅有400公里,但是該空間站的所有需要動用外科手術的宇航員,都是在藥物徹底無法治療的情況下,吃下鎮靜劑之類藥物穩定狀態,然後聯絡地面上該宇航員所屬勢力機構將其運回藍星,然後在藍星地面上動手術。 但是這種方法在月球基地上是不太可能的,在近年來,美利堅獵戶座飛船就進行了一次繞月返球的任務。 由執行阿爾忒彌斯1號任務的火箭發射升空,繞月後返回藍星,全程總計歷時天10小時,考慮到往返月球的途中和在月球的極端環境,包括微重力、高水平輻射和封閉的加壓艙以及特殊宇航服的因素。 一個繼續做外科手術拯救自己生命的宇航員,基本不可能堅持到從月球返回藍星,然後調整好身體狀態,直到能接受手術。 這些院士、科學家們的顧慮也並非是聖母,而是航空航天專案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從小了說,送幾個人精英上去,大家還能相信對方的身體素質,在短期內應該不會需要做什麼手術,但是一旦人數規模擴大,月球基地有數百人,數千人,出現意外的情況就會放大無數倍。 大家都不想給這個專案抹上血色的陰影,而且以後太空旅行普及,月球基地要擴建,勢必會有很多身體素質一般,沒有經受過長年累月訓練的普通人進入月球基地,到時候肯定會有醫療需求。 現在不解決,等問題出現了再想辦法? 那不是變相的草菅人命? 這群科學狂人還沒有狂妄到漠視生命的程度。 在爭吵之中,顧青推開了顯示屏,站到了議論場中央,說道:“在低重力以及無重力的環境下長期生活,宇航員的血壓、臟腑、肌肉功能都會受到極大的影響,並且統統都是低劣的減損,所以對外科手術的需求是要比普通人重要的,同時大家也不要忽略,因為身體素質的減弱,宇航員更容易被細菌和病毒感染。 同時在外太空的多種輻射照射下,某些平常沒有發現的病變組織或許會活躍起來,這對宇航員的身體健康也是極為不利的。 我們為宇航員配備了醫療機器人和工程類機器人,就是為了減少宇航員工作中出現受傷情況的可能性,同時監督控制他們的飲食、睡眠和心理狀態,避免闌尾炎、膽囊炎症、胃部病痛的出現。(胃是一個會受到情緒影響的器官,所以大家要保持心情狀態健康哦) 但是這些只是減少需要動手術的機率,並不能徹底讓手術消失。 我們也有醫療上的改革和創新,比如像國際空間站學習使用磁化的手術工具,這些手術工具可以隨時吸附在手術檯的工作臺上面,讓它們不會因為失重而亂飛。 還有依靠微創手術,比如鎖孔手術,手術時在病人身上只用開一個小切口,利用攝像機和手術儀器就可以在腹腔內完美完成。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困難要克服,比如病人的體液因為處在無重力狀態,所以表面張力會有極大的改變,血液、尿液等液體會粘附在器械上、其他組織結構上,甚至於漂浮起來形成霧氣干擾醫生的視線和攝像頭的採集。 同時,因為手術環境需要密閉,所以會加大病人的感染風險,對醫生的體力和觀察力以及心理素質也是極大的考驗。” 顧青的敘述,讓實驗室的議論聲逐漸平靜下來。 不論是六七十歲的院士和博士,還是那些中年科學家、青年實驗員們,都安靜的聽著。 雖然自家大老闆說的都是行業內大部分人都知道的問題,但是航空航天專案何其龐雜,搞機械的怎麼會有搞人體生物的懂得多? 學識越多的人,就越是謙虛。 原本還有幾個心裡面覺得前期就是要冒險的年輕人,也開始冷靜下來跟隨著顧青的講述,思索破局的方案。 大家對於火箭送航天器上天這些事,其實還是有很大把握的,只是大夏傳統觀念認為,事情沒有做完,就不能早下定論,所以才會多次探討。 而外太空手術這個大問題,卻是所有人都無法解決,但未來現場很多人可能都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顧青抬起頭,看著身旁幾位院士也在凝神聽講,心中平靜卻又十分感慨。 七十幾歲的退休年紀,簽署了保密協議還要到自己的專案裡來發揮餘熱,明明有時候知道某些專案的正確答案,卻因為很多規矩,不能明言,只能指揮著學生和其他實驗員們各種瞎搗鼓,復刻他們當初解決辦法的步驟。 而且還不需要什麼年薪千萬的待遇,真心帶學生,看專案,真的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為了這些科研人員和航天員迫在眉睫的健康需求,顧青打了個響指,從自己的資料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