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34章 冠絕之君 (第1/2頁)

加入書籤

“宋兄,哪有那麼多盡善盡美之事!” “對敵北元,平掃四夷,優勢在我。” “今日我大明上有聖明君王、英明太子,中有能征善戰之將,下有百姓萬眾一心。” “軍需的話,欠缺一些,就姑且欠缺一些吧。” 高啟說完,似安慰般輕輕拍了拍宋濂的肩膀。 可正是聽到高啟這番話。 宋濂似是想到了什麼,臉上愁容更甚。 微微嘆氣的同時,就連額上皺紋也都擠在了一起。 “高兄,你還是不明白。” “若此次,僅僅是國戰。” “人心足備,糧餉足用,火器、弓箭、藥品這些軍需稍稍欠缺一些,倒也沒什麼。” “可你莫要忘了,此次不單單是國戰。” “此次可是太子殿下御駕親征, 統帥三軍的首戰!” “這有什麼區別嗎?”高啟覺察出不對,凝眉問道。 可此時宋濂神情愈發嚴肅,聲音陡然高亢說道: “若此戰大勝,太子一掃北境,解決困擾中原王朝千年的北患問題。” “那麼史書上會如何書寫?” “史書會說,我洪武朝的太子,即冠之年,武功一說便功蓋千秋!” “假以時日,太子橫踏四夷,為大明開疆擴土。” “此等武功,古之罕見,與歷代擅武帝王相比,可稱的上冠絕二字否?” “這....” 高啟頭皮發麻,渾身也不由起了一層雞皮疙瘩。 古之帝王善戰者不在少數,可從未有一人配的上冠絕二字。 祖龍掃六合,可也是奮六世之餘烈。 漢高祖建強漢,可終是在垓下斬殺了一併起義的項羽。 漢武帝橫掃大漠,且不說未能徹底解決北患,窮兵黷武的非議也流傳了千古。 似這般武功卓卓的帝王,可在武功方面,卻也擔不起冠絕二字。 “宋兄,你是說太子殿下.....” “正是!” 似乎是想到了什麼了不得的事情。 宋濂雙手抱拳,衝前方虛空恭敬拱手後,鄭重說道: “加之咱們太子輔政期間,整肅吏治,恢復民生。” “人心所向之盛景,百年罕見。” “等太子繼位以後,繼而發展民生,再現盛唐之景也是指日可待。” “如此文治方面,可有人能出其右?” “高夫子,古之帝王或重文道,或在武功,絕沒有兩相共進之君王。” “若太子首次親征得碩碩戰果,那咱們的太子便在文治武功兩方都有罕見建樹。” “將來繼位,後世是否能稱太子為冠絕之君?” “冠....冠絕之君....”高啟低聲喃喃,雖是不語,可心中卻是百感交集。 正如宋濂說的那樣,古之賢君或重武功,或重文治,從未有一人兩相共進,饒是單論一點,也從未有冠絕之人出現。 然而! 若是此次國戰,朱標得勝,不僅成就千年罕見之武功。 文治方面的成就,也絕不會差。 如此一來,朱標當真能稱的上冠絕二字! 念及至此,高啟心緒澎湃,身體也跟著微微顫抖了起來。 天下沒有任何一個臣子,不希望自己的主君,是千古罕見之帝王。 若朱標真能成就冠絕之君的美名,他高啟也能跟著名垂千古。 “眼下,唯一缺的,便是軍需了.....” 就在宋濂低聲淺嘆之時,朱標帶著藍玉緩步走了進來。 “臣拜見太子殿下。” “臣拜見太子殿下。” “孤聽到方才兩位談及軍需?” “正是!”宋濂當即回道:“臣雖不擅軍陣,可也知道逢戰若想取勝。” “人心、糧餉需足備,軍需也要充足。” “故而,臣斗膽懇請殿下,將國戰推遲數月,下令全境籌備軍需。” “令旨已下,自然不可更改。” “可是殿下....” “軍需之事,三日後自然有所定論,宋學士不必多慮。” “嗯?” 宋濂、高啟略有詫異的對視一眼。 “殿下是說....” “沒錯,軍需一事,孤在鳳陽時便下令籌備。” “三日後的晚宴上,自有鳳陽三司的主事前來彙報。” “只不過,眼下卻有一事需要你去做。” “還請殿下吩咐,臣萬死.....” 見宋濂神情莊重,說著就要下拜。 朱標將其攔下的同時,繼續說道: “說來也是奇怪,今日我朝方才下令要大興國戰,平定四夷。” “短短几個時辰,禮部竟收到了倭國、高麗使臣的覲見奏疏。” “殿下有所不知。”宋濂頓了一下,連忙說道: “倭國、高麗這些小國藩屬的臣子,有不少一直居住在京城。” “若遇緊急,他們也可以不需通報本國,便也自己決斷。” “此次大明降下天威,要大興國戰,平定四夷。” “兩小國使臣自然惶恐,慌忙覲見求罪。” “原來如此。” 朱標微微頷首,看向宋濂繼續說道: “那依宋學士之見,如何應對兩國使者?” “臣以為!” “既然殿下已經準備妥當,要興國戰,平定四夷。那便不需理會他們。” “高麗首鼠兩端,早年臣服,今日派兵援助北元。” “倭國也是如此,雖恭敬臣服,但卻在我沿海邊境多有襲擾。” “國之失信,則必不久存。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