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273章 圍城打援之術(第三更) (第1/2頁)

加入書籤

“韓帥,我在博多的時候,聽人說過,日本人有一種長弓,弓體有數尺,一般有五尺三寸,最長者達到七尺三寸,威力極大。”

“七尺三寸?”

趙諶還是第一次聽說還有這麼長的弓。

“按照格物院的新的度量衡來測算,七尺三寸,已經達到兩米二了。”

“是的。”劉真很嚴肅地說道,“下官在水城曾經親眼見過這種弓,這種弓的射程與我朝弓差不多,按照格物院的度量衡,是一百多米,但威力卻極大。”

趙諶就感到疑惑不解了,他問道:“射程一樣,為何威力不一樣?”

“因為日本長弓用的是竹、木與鰾組裝而成,由於弓體很長,瞬間的爆發力極大,但是箭矢又粗又長,所以縮短了射程,但威力卻更大。”

劉楚趕緊說道:“就像一個兒童扔一個石子,扔到一米之外,而我扔一塊石頭,扔到一米之外,威力是不一樣的。”

“沒錯!日本人利用長弓增強了弓本身的威力,但他們不追求射程,射程達到一百多米就已經足夠,他們加重箭矢和箭頭的重量,使射出去的箭威力更大。”

趙諶立刻問道:“威力有多大?”

“在四十米左右能破甲,我曾經親耳聽一個日本朋友說過。”

韓世忠問道:“你可親眼看見過?”

“我倒是有一次看見,大約在二十幾米的時候,一個日本武士射穿了一副鐵甲。”

劉楚說道:“韓帥,這恐怕……”

“無妨,弓箭只是戰爭中的一種,我們的弓不比日本人弱,另外,火炮備一些碎鐵片,做好陣型指揮。”

韓世忠用非常肯定的語氣說道。

“日本人既然已經殺了我們大使館的人,大宰府必然會通知京都,不排除京都會向大宰府增派人馬,如果我們能在短時間內攻佔大宰府,便能給日本京都以極大的震撼,使得日本國內求和勢力在京都抬頭,快速結束戰爭,逼迫日本國主割讓更多的財務給我們。”

趙諶說道:“韓帥的意思是,不能將時間拉長?”

“以目前我們的兵力,最好速戰速決,等朝廷派援兵,那是下一個階段的事了。”

趙諶深感認同,同時心中感慨,自己也軍旅七八年了,但在打的軍事部署上,距離韓世忠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韓帥,小王也想一起去。”

韓世忠猶豫了一下,還是同意了。

出於政治考慮,他必須同意。

他現在要讓趙諶多多立功,趙諶立功越多,威望越大。

六月初六一大早,以張榮為主將,出動三千禁軍,再加上五百船伕,一共十艘戰船,快速朝西推進。

與此同時,韓世忠還安排了人回海州,將日本人向大宋宣戰的訊息送到東京城。

之所以快速發兵,也是為了打日本人一個措手不及。

至於京都來的使團,被韓世忠扣押,只放了兩人回去,給天皇帶個話。

六月初九,宋軍距離博多港已經很近。

這一日張榮召集了諸將議事,也叫上了帶路的劉真。

劉真其實是不想來的,因為他怕死,但是一想到當日馬如遠將活著的機會讓給了自己,他就鼓起了勇氣。

劉真說道:“博多港東南面大約二十五里,就是大野城,大野城南面數里就是水城,水城是當年白江口之戰結束後,日本當權者在那裡修建的一座軍事要塞,是為了囤積大軍,防止大唐報復,大野城則是當初大唐滅百濟,百濟貴族們南逃下來,在那裡建築的一座山城,兩者距離只有不到五里。”

“不到五里?”張榮皺起了眉頭,“如此說來,若我們攻打大野城,水城的日軍隨時會來支援,將我軍包抄。”

劉真繼續說道:“可以先打水城,水城在平原上,現在大宰府的官衙已經遷到了大野城,日軍主力也在大野城。”

趙諶看著劉真畫的那副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地圖,心裡想著,劉真這貨真踏馬的是靈魂畫師啊!

趙諶說道:“最好的戰術,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攻打水城,擊敗水城的日軍,大野城的日軍必然會前來支援,大野城既然在山上,那下山之後的日軍是疲憊之師,此時圍城打援正好!”

張榮點了點頭,認為趙諶的這個提議很好,張榮說道:“這裡面有一個至關重要的點,我們要一戰擊敗水城日軍,至少打得他們不敢出城了,對我們產生忌憚,否則大野城的日軍一來,我們就會被夾擊。”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