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936章 瞄向日本?(第二更) (第1/2頁)

加入書籤

關於割韭菜這件事,王胖子顯然是認真的。

錢喻清說道:“談何容易。”

“很簡單,從各地運往京師的貨物越來越多,從南方運過來的糧食也越來越多,陝西諸州府多年未經歷戰事,糧食產量也增多了,新農政之下,朝廷輕賦稅,薄徭役,民間農民自給自足,家中人丁興亡,京師有商人招工,不少人都願意來這裡賺錢,再給家裡平添幾分收入。”王宗濋說道。

錢喻清說道:“你說的沒錯,現在有一些農村的願意進入州府,就拿杭州的改稻為桑來說,桑田包給了私人,原來的農民在桑園裡種桑樹,既不必承擔旱災的風險,一年的收入比之前種田還要高,包田的商人也賺了,大家都賺了,逐漸的有一些原本不願意接受的農民,也產生了新的想法。”

人不是不變的,人之所以不敢去嘗試一件事,是害怕自己無法承擔後果。

當結果擺在面前,對自己是有好處的,正常人都會想要去接受。

“既然你也認可這一點,那你看看這周圍,現在才賣出去了一萬多畝地,東京城才佔地七萬畝,當一百萬人的時候,東京城已經很擁擠,現在已經有兩百萬人。”王宗濋的腦瓜子快速轉動起來,“我就算七萬畝地容納七十萬人比較合適,三百五十萬人,至少要三十五萬畝地,也就是說,還有二十六萬畝地可以拿出擴建,當然,我認為遠遠不夠。”

錢喻清苦笑道:“你知不知道唐長安有多大?”

“我知道,13萬畝。”

“那你認為我們能建一個三十五萬畝的大城?”

“完全沒有問題,官家的文治武功已經超越了歷朝歷代,沒有一個皇帝能與當今官家相提並論。”

王宗濋這賣地賣著賣著,賣出了新技能,與高俅一樣學會了拍馬屁。

錢喻清說道:“且不說需要多少木材來建立如此龐大的城池,便說需要多少衙差來維持治安?如何高效地去管控?”

“這……”

“你也是知曉的,太府寺設立的衙門越多,你管起來越麻煩,出差錯的機率就越大,越容易出問題,一旦問題一多,原本好的那一部分,也變得不好了。”

“這……”王宗濋想說點什麼,說不出來。

趙寧也不說話,他就站在旁邊看著這兩個人議論。

他是贊成錢喻清的。

不可能無期限擴張,賣地真的能解決所有問題,以後還搞什麼收稅,直接賣地得了。

城池的規模有邊界,在古代生產力不發達的時代背景下,這個邊界很快就會觸控到。

王宗濋回過神來,說道:“所以,政事堂擬定了三十五萬畝地?”

“差不多是這個數字,這是很麻煩的,城內的糞便收集、排水規整、治安配比、糧食供給分佈,都需要仔細考慮到。”錢喻清說道。

“三十五萬畝,相當於三個唐長安城的大小了。”趙寧關切地問道,“能處理得過來嗎?”

“應該是可以的,再多就不行了。”

“那還是有二十六萬畝可以賣,一畝三百貫,7800萬貫!”趙寧點了點頭,“大名府、應天府和河南府,分別賣到2000貫,我就滿意了。”

加起來138億貫。

夠了。

錢喻清說道:“但這件事當中最大的一個不確定是買房者借貸後,每月能否按時還貸。”

“這件事你們商議得如何?”

“從買房者買房者之前就對其身份進行一遍篩選,必須是有穩定的收入者才有資格進入下一步。”錢喻清說道,“如果出現意外,購房者無法償還房貸,銀行可以收回房屋,進行拍賣,來填補剩餘所欠銀行款項。”

王宗濋說道:“想不到,你比我還狠!”

錢喻清說道:“這是政事堂諸位相公與戶部一同商議的結果。”

“看不出來,趙鼎也是個奸商啊!”王宗濋打趣道。

“不是的,之所以制定這個規矩,是希望購房者當無法償還房貸的時候,儘快自己出售房屋,否則所有事都集中到銀行和戶部,官府是根本無法處理的。”

制定一個規則,往往真正的不是為了處罰,而是為了防範。

“好了,這件事我知道了。”趙寧說道,“政事堂商議的,我大致是滿意的,但還有一件事沒有提出來。”

“不知是何事?”錢喻清說道。

“你們要防止買房者不還房貸,但如果一個正常人,在經歷了層層篩選,滿足了貸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