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377章 宋軍攻銀州(第三更) (第1/2頁)

加入書籤

這個時代,東方大陸的野心家們,對中原的富饒都垂涎三尺。

他們不斷攪動風雲。

至少,國際形勢依然風雲詭譎。

就在西夏準備增兵,金國也有所行動的時候,西北一處各方都沒有注意到的地方,再次捲起了一陣風暴。

這個風暴的中心,依然還是當初在長安會戰中使不可一世的柺子馬吃虧的劉錡!

如果說李彥仙對西夏的深入打擊,是西北戰局反轉的開始,那麼劉錡對銀州的圍攻,則是風暴的開始。

在拿下米脂寨後,劉錡的大軍沿著無定河,在崇山峻嶺之間悄無聲息向銀州撲去。

三月十三日,晴空萬里,山嶺之間的草木已經長出了新綠,嚴寒的冬日終於結束,西北大地被春天喚醒。

前面縱橫延綿的山嶺,便是橫山地區了。

橫山的主峰叫橋山,高四百多米,從此地一路往西,進入橫陳千餘里。

謀取橫山而亡西夏的戰略,從范仲淹時代便提出來了。

為什麼說取橫山而西夏亡?

橫山地區坐臥有許多軍州,也盛產鹽鐵,河流貫穿山嶺之間,農業發達。

但是,橫山地區的南面,多陡峭之山,地形複雜,易守難攻。

橫山地區的北面,卻地形舒緩。

所謂的盛產鹽鐵、農業發達,都在橫山地區的北面。

橫山以北,被西夏佔據,也就是平夏地區。

平夏與興慶府之間的數百里是沙漠地區,是後世的毛烏素沙漠。

試想想,如果橫山以北盡數被大宋朝掌控,以後西夏想要對大宋用兵,就必須跨過沙漠。

那樣對西夏來說就是長途作戰,疲憊之師來橫山,宋軍則是在橫山以逸待勞。

而如今,西夏掌控橫山,北面舒緩富饒,南部多山嶺,行軍難度大,坐臥於橫山的西夏完全是俯瞰陝西諸路。

一旦宋軍前來,西夏可以提前佈局,以逸待勞。

所以,宋夏之戰,其實也是橫山爭奪之戰。

劉錡在橫山山嶺的小路之間行軍兩日後,已經距離銀州城頭不遠。

他前後派出了大量斥候,在各個路道、山谷探查是否有西夏人的足跡。

三月十五日一大早,銀州城頭的西夏守軍如同往日一樣正在值守。

運輸商品的驢車從前方沿著彎曲小道,向這邊行來。

那上面基本上是銀州城西夏軍民的日常物資,包括鹽、鐵、布匹等等。

不遠的城樓處,一些工匠正在修繕城牆。

銀州的城樓已經很破舊。

神宗時代,宋朝對這一帶進行軍事打擊,其實已經初步掌握橫山。

但鄜延路到橫山以北縱向數百里,宋軍無法有效守住橫山的宥州、夏州和銀州地區。

於是種諤向神宗建議在銀州一帶築城,將戰線推進橫山腹地。

朝廷也答應了,於是從朝廷派特派員徐禧、沈括等人前來。

問題就出現在這裡,徐禧是個喜歡談謀略的筆桿子,極其喜歡發表自己的見解,他到了這裡,否定了種諤在銀州築城的想法,在銀州以南筑了個永樂城。

種諤極其反對築永樂城,因為永樂城附近沒有水源,但徐禧一意孤行。

當時大宋動員二十萬軍民,十三天之內一座新城拔地而起。

西夏一看宋軍在這裡築城了,傾國三十萬大軍而來。

大將高永享說這裡城小無水源,不能守,徐禧不聽,將高永享發配到鄜延路監獄。

有人對徐禧說,趁著西夏大軍沒有準備好,我們進攻吧。

徐禧不聽。

西夏大軍列隊好了,有人又說,趁著西夏人勞師遠征,尚未休整,我們進攻吧。

徐禧又不聽。

等西夏人全部準備好,佈陣好,埋伏好,徐禧命人出城打,宋軍不敵,回城。

西夏人將永樂城圍死,永樂城缺水,無數軍民渴死,屍積如山。

種諤卻對徐禧憤恨,意氣用事,旁觀不救。

永樂城之敗,牽連整個西北三十萬宋朝軍民戰死,徐禧自己也慘死在永樂城,他自然是死有餘辜,死一萬遍都無法贖罪!

但永樂城之敗是神宗朝伐夏的終曲,意味著大宋對西夏進攻戰略的全面失敗。

宋神宗聽聞永樂城之敗後,一氣不起,不久之後便駕崩。

所以啊,術業有專攻。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