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304章 大宋的一條鞭法?(第二更) (第1/2頁)

加入書籤

趙寧點了點頭,贊同趙鼎所言。

新稅政十抽五的核心目的不是為了多收稅,而是為了逼迫地主賣田。

十抽五,佃戶再佔兩到三成,其餘的基本上被耗羨所佔領,最後可能地主們還要自掏腰包。

京畿路已經驗證了,在這種情況下,地主老爺們會賣田的。

誰會把負資產摁在手裡呢?

也許有人會,有些人總聰明地以為,扛過這一波,自己就能穩守田產。

例如京畿路現在就還有地主把田捂在手裡:我就是不講價售賣,我不信朝廷能一直這樣重稅!

結果呢?

今年京畿路手裡田產超過50畝的,與去年一樣,血本無歸,還倒貼了一筆。

趙寧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只要被兼併的田產慢慢瓦解,是否真的按照絕對嚴格的標準交上來這麼多稅,並不是那麼重要。

任何政策的執行,都要有一定的柔性,不能太過剛猛。

因為政策的執行過程,是需要時間的,有時間,就必然會產生資訊差。

例如淮西,差的那部分稅,肯定有地主在聽到新政要來,第一時間就把田賣了,當地管田的衙門也記錄了,只是還來不及上報。

那麼這些人,就只需要十抽一來繳納了。

這就是政策執行過程中的上下資訊差,是需要客觀、理性去看待。

這也是為什麼上位者一定要多去一線歷練的原因,不去一線去見識真實的情況,站在高處,只會被自我以為遮蔽雙眼。

眾人見趙官家贊同趙鼎所言,也都同時鬆了一口氣。

他們就怕趙寧把新政的標準卡得太死,不給下面的人留任何迴旋餘地。

那樣玩真的會把新政玩死的。

趙寧說道:“朕知道諸位心中擔憂,這新政執行中,總會有下層官員與中上層傳遞產生訊息落差,需要時間去舒緩、理順,急不得。”

“朕不著急,諸位也不必著急,只要新的局面在慢慢理順,朕就很滿意了。”

“淮西官員的補充朕也不多問了,諸位好生去安排便是。”

“臣等領旨。”

“王宗濋。”

“臣在。”

“交鈔發行得如何了?”

王宗濋說道:“目前民間已有超過五十萬貫存入銀行,交鈔發行數額也超過了兩萬貫。”

按照東京城130萬人來計算,每人平均每天流通30文,每天市面流通總額3900萬文,也就是三萬九千貫。

銀行剛開始開業的時候,零零星星一些人去兌換,而且還是看在趙官家的面子上。

這兩三個月之內,竟然兌換出去了超兩萬貫。

說明讓有錢人把錢存在銀行來,對大眾還是有引導作用的,不少普通民眾也跟著把錢存了進來。

雖然他們沒有利息,可是至少不用擔心放在家裡被盜走。

王宗濋也鬆了一口氣,銀行發行交鈔,算是走上正軌了。

但是儲存到銀行裡的一部分錢可是要算利息的,五十萬貫中,有近三十萬貫是算利息的。

一個月千一的利息,三十萬貫,一個月就要支付300貫的利息,一年就是3600貫的利息。

趙寧又問道:“民間的意見如何?”

“每天都有人前來銀行兌換交鈔,也有人用交鈔兌換銅錢,能自由兌換,民間對交鈔的信任也已經建立起來。”

“朕問的是民間對交鈔的具體意見如何?”

“商人們都覺得好用。”

趙寧說道:“朕此次去河北西路,發現當地收稅極其嚴苛,加派肆無忌憚,耗羨更甚,河北如此,京東兩路是否亦是如此,其他諸路是否亦是如此?”

“朕知諸位心中對交鈔有疑慮,交鈔不僅僅能解決民間銅錢短缺的困境,還能對賦稅有規範的作用。”

眾人心頭一震,莫非趙官家想將交鈔新政納入新稅政中?

彷彿看透了在場諸位的心思,趙寧也直言不諱說道:“朕打算將交鈔納入到賦稅中。”

這就是著名的一條鞭法。

以前是收糧稅,一條鞭法解決的是以現錢來抵稅,這樣地方官吏可操作空間相對縮小了許多,運輸糧稅的損耗也大大降低。

明朝中期能推行一條鞭法,是因為隆慶開關,趕上西方大航海紅利,當時全世界三分之一白銀流入大明。

歐洲人辛辛苦苦弄來的白銀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