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88章 開萬世太平,是否為道?(第三更) (第1/2頁)

加入書籤

趙寧又說道:“那如何推行德政?”

楊時說道:“以德舉官,自然有德政。”

“那如何以德舉官?”

“昔日唐太宗廣開言路,貞觀即為中正,中正乃大德也,陛下廣開言路,天下賢德之人莫不歸心。”

“卿之所言,只要朕廣開言路,天下賢德之人便會雲集而來?”

“臣確是此意。”

“國朝事務繁多,如何能保證所來之人,是朕此刻所需?”

楊時一時語塞。

趙寧又說道:“朕倒是認為,為政者,不能坐逸待勞,子曰有教無類,人才是需要培養的。”

有教無類的意思是,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能因為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物件之外。

所以,其實孔子的許多思想都是非常樸實、積極的。

楊時有些摸不著趙官家到底想幹什麼。

趙寧繼續說道:“既然人才是需要培養的,且不能以其出身為限制,朕倒是認為,朝廷更應當立學而教。”

楊時則說道:“陛下難道忘了,朝廷的官員,大部分是出自科舉,科舉之士,讀聖賢之書也!”

“那貪官汙吏、奸邪鼠輩可曾有減少?”

楊時再次語塞。

趙寧說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匹夫之過,禍及家人,官員之過,危害一方,宰輔之過,誤國之民,君王之過,天下沸騰。”

“是以,臣與民,皆需再教。”

楊時有些驚訝:“這……”

“朕欲立官學,而教百官,使上傳而下達,卿以為如何?”

楊時心中大震,只聽說科舉之前讀太學的,沒聽說當官之後還要再考試的。

趙官家又說道:“此事關乎天下,關乎社稷,朕需要楊卿來擔任,如何?”

楊時是聽明白趙官家到底想幹什麼了,雖然科舉選拔了人才,但是朝堂上下依然貪官橫行,尤其是宣和年間,烏煙瘴氣。

趙官家是想定期讓官員接受考試,不合格者受到懲罰。

楊時說道:“陛下,臣年事已高,恐怕不能勝任,但臣可為陛下推薦一人。”

“誰?”

“羅從彥,此人亦曾師從程顥,品性端正,為人純良,學識淵博,所思所想純正,是陛下需要的人才。”

羅從彥?

趙寧覺得此人似乎有些熟悉。

“好,朕要宣此人前來汴京。”

與楊時簡單交流後,趙寧知道自己要找的人快來了。

對官吏的思想再教育和嚴控,迫在眉睫,尤其是新政開啟以後,會有更多新任的官吏,他們更需要嚴格的思想把控。

一套完善的動員體系裡,有一個非常核心點:思想傳達效率。

小鬍子的德意志動員能力強,就是因為全國上下認同他的那一套,組織內部分析少,效率自然高。

你看看,陳東現在玩70萬畝地,和戶部已經撕逼到大家都累了,還有一眾的官員瞧不起他。

這就是組織內部消耗的弊端。

而且大宋內部各個衙門都有相互消耗的現象。

大家互不認同,缺乏統一思想指標。

這樣的朝廷、官府,如何推行新政?又如何打敗金國?

所以,不僅僅制度要革新,思想組織,也要革新!

太學要改革!

當然,趙寧一貫的手法,先不動原來的,另起爐灶,再找準機會幹掉原來的,以新的代替。

楊時離去之後,趙寧便在文德殿提筆開始寫他自己的書:《官論》、《實事求是》。

宋朝儒學也有許多可取之處。

例如二程的“窮理”,意思是窮究事務之理。

例如楊時的致知必先格物。

所謂致知就是達到完善的理解,而格物是探索萬物規律。

楊時的意思是,你想要對事物達到完善的理解,就必須去探索萬物的規律。

這是古代的唯物哲學思想。

至於官學改革的這個人,趙寧並不需要他有21世紀的思想,官學的意義在於一定程度上歸整官員行為。

也就是不斷教育官員。

楊時所說的“德”,是新官學之一,是可取的。

這些都是官員的新標準。

當然,官學只是規範之一,更多的還是起到統一思想,提高效率的作用。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