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87章 趙官家是個大忙人啊(第二更) (第1/2頁)

加入書籤

朝廷一口氣,向河北、河東丟擲如此多的政策,不僅僅是從稅務方面減輕河北、河東之地的負擔,還要撥款賑災。

為什麼要這麼做?

要穩定河北、河東的人心!

更確切的來說,是穩住那裡的人。

什麼最重要?

人最重要。

沒有了人,就什麼都沒有了,或者說,什麼都沒有意義了。

大宋朝的賦稅是出了名的繁重的。

例如人頭稅,導致大宋民間殺嬰現象普遍存在。

生孩子就得交稅,古代又沒有避孕措施,本來就已經活不起了,生孩子還要交稅。

於是許多人實在沒辦法,只能殺嬰。

至於和買、和糴(di),就更坑。

什麼是和買、和糴?

顧名思義就是官府出錢購買。

例如朝廷打仗,需要糧食,或者布匹,就找民間購買,這種行為叫和買、和糴。

但是,大宋朝的官僚們在這方面的天賦是出眾的,在長期找民間購買過程中,朝廷喜歡玩一件事:賒賬!

也就是先取貨,日後再付款。

賒賬這事,久而久之,就沒個影了。

於是和買、和糴,就變成了一種稅,而不是賬!

解釋權在官府,說現在要交就交。

大宋官僚:我憑本事賴賬,為什麼要還?

所以啊,封建時代的老百姓生活,比21世紀絕大多數人想象的還要苦得多。

還沒完,頭子錢又是個什麼呢?

凡是與官府產生錢銀出納往來的,按照一定比率繳納頭子錢。

例如你買了官府的鹽,產生錢銀出納了吧,除了交鹽稅,你還得交頭子錢。

《續資治通鑑·宋神宗熙寧七年》:“役錢每千納頭子五文,凡修官舍、作什器、伕力、輦載之類,並用此錢。”

大致是千分之五。

但這是神宗時代。

大宋的官僚別的不會,想方設法從老百姓那裡挖錢絕對是一流。

頭子錢剛開始只是產生買賣交的手續費,不知道哪位官員覺得這極為麻煩,乾脆就定成固定的稅。

於是頭子錢,也變成了田賦之外額外的賦稅之一,並且越來越高。

到了宋徽宗時代,直接漲到百分之五!

透過減稅來留住人,只是方法之一,受了災,得用錢來快速修復。

河北、河東三路,一共撥款1200萬貫!

朝廷不是沒錢了嗎?

沒錢了也得賑災!

沒錢就想辦法去搞錢!

北方民生穩定關乎軍鎮供給,關乎大宋國防安全,不是要不要穩定的問題,而是必須穩定的事情。

那為什麼是十年呢?

十年其實是趙寧打出來的一個幌子。

如果一口氣全部廢掉,那大宋其他各路豈不是要炸鍋?

所以是告訴天下人,河北、河東現在受災,趙官家出於愛民心切,免除十年,而不是廢掉。

但其實,趙寧他就不打算再恢復那些坑民的稅,並且以後南方各路都會陸陸續續廢掉。

趙寧:朕從來不收刮窮鬼的錢,誰有錢朕就賺誰的錢!

大宋官僚:陛下,這錢您賺不了!

趙寧:朕現在在一步步整頓軍政,重建軍隊,賺不賺得了?

大宋官僚:賺不了!

……

關於要撥鉅款賑災的訊息一發出去,立刻引起了不少官員的擔憂。

陛下,現在各地連發俸祿都緊巴巴,您還撥款去賑災?

這恐怕不妥吧!

當然,人和人是有區別的,有人看到的是事情的問題,有人看到的卻是商機。

什麼?賑災?

這好啊,肉過一遍手,總得留油吧。

於是朝堂上又出現了反對出巨資賑災的人,又出現了極力贊同出巨資賑災的人。

不管如何,政令已經發出去,就要開始行動起來。

外面的爭論、風雨,趙寧一概不聽,一概不知。

倒是高俅和秦檜依然忙得不可開交。

趙野、範訥、劉肅,被砍了腦袋,抄家。

家裡的古董、字畫等等全部拿出來賣了,又把錢搬了出來。

戶部核算了一番,這三人抄出來的總資產有300萬貫。

倒是黃潛善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