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72章 曲端陛見(第二更) (第1/2頁)

加入書籤

與曲端一起來的還有涇原路新任經略使王庶的彈劾奏疏。

彈劾誰?

肯定是曲端!

曲端絕對是大宋西北第一問題人物。

這傢伙正史上是被張浚和吳玠聯合起來殺死的。

而吳玠,最開始其實是跟著曲端混的。

既然吳玠跟曲端混,為何還要向張浚進言殺曲端?

問題就出在曲端自己身上。

張浚去陝西搞大戰略,去後當然是要搞好各方關係,提拔優秀人才,這沒問題。

而且張浚第一個發覺的人才就是吳玠。

各方人才的思想工作也被張浚做得相當不錯,要不然也不會同意跟金軍硬拼。

但唯獨有一個人不買賬,這個人就是曲端。

曲端在西北不僅僅不聽從經略使調令,還想殺自己的直屬上司,也就是王似。

這就有謀反的意思了。

而張浚則在朝廷用自己的全家性命為曲端保證他不會謀反,後來還親自給曲端拜將。

結果呢?

最後張浚還是聽吳玠的意見,殺了曲端。

至於吳玠為什麼要殺自己的老上司,理由也很簡單。

曲端派吳玠去跟金軍完顏撒離喝打,第一次吳玠直接把完顏撒離喝打得當場大哭起來。

第二次兩軍正要對壘,曲端突然讓吳玠退軍。

呵呵,兩軍對壘,說撤就撤?

只要吳玠敢撤,金軍沒殺過來,緊張的氛圍,立刻讓全軍先崩潰。

打仗不是鬧著玩的,許多士兵打仗之前甚至會出現應激反應,氣氛壓抑得可怕。

所以軍隊裡一直有一句話:敢動搖三軍軍心者,殺無赦!

這個時候吳玠肯定不可能撤,結果曲端把吳玠扔下,先跑了。

這就是吳玠和曲端之間埋下禍根的原因。

曲端不是一般人,他打仗也很厲害,他知道臨陣退兵是大忌,卻還要吳玠臨陣退兵,很顯然就是想故意害吳玠。

動機就是吳玠被張浚看重。

所以,回到曲端這個人身上,他是一個很有才能,但是心胸狹隘、野心勃勃的傢伙。

這人實在不適合待在軍防要地,不然破壞性肯定比實際作用更大。

要知道,吳玠之前可是曲端手下最神勇的大將。

這是正史上的故事。

西北的節奏被趙寧的大戰略改了。

但王庶依然一封奏疏,彈劾曲端!

彈劾的原因也很簡單:不聽調令。

他說的不聽調令,是長安會戰以後,陝西各路正在排程組建新防線,身為經略司統制官,不聽從經略使統一安排。

這個罪名,在大宋朝可是非常嚴重的。

大宋對武將的提防,歷朝歷代最嚴重。

武將不聽從調令,可以直接視為謀反。

所以,王庶的這份彈劾奏疏非常嚴重。

如果讓京師那些文官知道了,肯定會炸鍋。

但現在當事人曲端,來了京師。

曲端當然會來,因為趙寧給了他雲麾將軍的武散官。

武散官是武將中的閒官,沒有具體的權職,主要跟俸祿掛鉤。

品階在從三品。

之前曲端的品階是從六品,相當於一口氣提拔跳了六級。

曲端有野心,想要高官,那就給!

所謂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高官可以給,但是你得來京師來陛見吧?

於是,曲端就來陛見了。

此時,就在宮外聽宣。

趙寧沒想到,手裡剛剛接到吳玠的捷報,又聽聞曲端的到來。

要知道,歷史上,趙構也是宣召過曲端的,但曲端沒敢去臨安。

原因是曲端當時剛做了幾件僭越之事,心裡打鼓。

而現在,曲端來了,在各方矛盾激化之前,到了京師。

西北內部這根刺頭,總算的解決了。

對於曲端,趙寧另又安排。

既然他來京師陛見,當然就別想再回涇原路!

至於王庶的彈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圓滑處理。

陳規說道:“臣已經寫好河北、河東新的防禦策論,請官家過目。”

果然啊,人才用起來就是省心又省力。

“卿真乃朕是良臣也!”趙寧對興奮地說道,“現在北線戰事吃緊,邊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