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願天再給二十年 (第1/2頁)

加入書籤

就在劉信與江心洲之上與老將軍戰得如火如荼之時,千里之外山林之中的青圖縣城亦是一副熱火朝天的景象,並不是戰鬥而是成了一個偌大的工地,工兵營、倭奴,包括郝昭抽調的兩千名士卒都在為加強城防而忙碌著。郝昭知道對方是不會給他太多時間啊,他要盡肯能利用縣城爭取最長的時間,以利於張將軍大軍而來擊破敵軍。

縣城的正前方集中了工兵營兄弟一半的力量,他們人人手中一把類似於鉞又與大斧豎起來比較像的工具,正在不斷把原本平整的地面給挖的坑坑窪窪,那件工具似乎在挖掘上特別的好用省力,不過多時縣城正面的開闊地上就是滿目瘡痍了。也許這些不足一尺的小坑並不能對敵軍士卒造成太大的傷害,可只要將他們的速度降下來就能由守軍箭手對敵人進行更大的殺傷,這一點二者之間可是配合極好的。

“再往前挖三十丈,小杜,帶人往左一些,張司馬你看如何?”正門的土牆之上工兵營統領蒯善正在扯著嗓子大喊了,喊完還不忘記對身邊之人問道,此人姓張,乃是軍中弓箭手的統領司馬。

“可以的話再挖遠十丈,我們這批弓弩是新近從北平器具所運來的,比之從前還要能遠上十幾丈,準頭也更好。”張司馬答道,工兵營的兄弟忙碌的時候他也不能閒著,一來視察陣地找到最好的出手地點以利於之後的排兵佈陣,二來與工兵的配合也是戰鬥前的慣常。

隨著大批的倭奴湧入大漢,這五年來各個礦山的開採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鐵器的鑄造水平亦在器具所的精研之下有了很多的進步,有了這些作為基礎就能給漢軍提供更多精緻的裝備,增強他們的戰力,也是劉毅提倡“科技強軍”的基礎,如今大漢的百萬大軍基本上已經全部按照兵種的不同配發了制式裝備,此亦是強軍的體現。

拿虎衛軍最普通的一個士卒做比方,他會擁有三套單布軍服與兩套棉服,此時的棉服與後世不同,填充物並非棉花而是木棉,雖然透過西域使團的努力帶回了棉花種子,五年來種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可限於產量的關係它更多是作為一種奢侈品出現的,軍中唯有郎將以上才能配發一件填充棉花的棉服,價格亦是極為的昂貴。

布鞋兩雙、皮靴一雙,此外還有綁腿、繃帶、傷藥等等,後面的這些一般都是戰時配發,一切都在士卒們的揹包之內。打揹包也是劉毅這幾年引入到軍中的一個概念,要求士卒人人都要過關,而如此一來對於加強軍隊的奔襲與野外適應能力都有著巨大的作用,揹包內一些簡單的傷藥也能減少某些特定情況下的非戰鬥減員,可以說在這一次較無壓力的整軍之中,劉毅是將他能想到的細節盡數做到了。

接下來就是兵刃與護具,在徵求了很多的意見以及結合無數次大戰的

(本章未完,請翻頁)

經驗以及多次實踐之後,士卒們的標配武器被定為“丈二槍”“三尺刀”和“七寸匕”,丈二槍長一丈兩寸,全重七斤三兩,三尺刀乃是腰刀,重四斤十一兩,此外還要加上一把匕首,弓弩手則是以“開元弓“替代“丈二槍”,刀盾手也是與之類似。

此時在縣城之中的忙碌計程車卒們僅僅身穿軍服,一旦進入戰時狀態他們便會披上戰甲,普通士卒為半身皮甲,就是這一件小小的皮甲其中卻蘊含了器具所無數工匠的心血,尤其是兩年前獲得陛下親自贊賞的甲深工匠蕭統,正是他將來自西域的工藝與大漢的手工相結合加上精研的硝化工藝才有了士卒們身上堅韌而又輕便的半身皮甲。

普通士卒的皮甲重四斤三兩,堅韌度較之從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假如說原來的皮甲普通的弓箭手在七十步之內就能造成傷害的話,那麼這種皮甲則至少要往前靠近二十五步!這些數字絕不是揣測或者大概,而是器具所與軍械處一次次實驗得出來的結論,開元皇帝對資料與細節的要求是非常之高的,想要在此處弄虛作假絕不可能。

所有裝備一處再加上戰時攜帶的食水,一個普通士卒的作戰全重為二十七斤十三兩,而在漢軍的所有主力軍中他們日常的負重訓練最起碼都是三十五斤,虎衛軍前一段加量更是達到了四十五斤,唯有平時苦練成果才能展現在戰事之中,這一點張合是最清楚的。

以上是普通士卒的資料,再看看此時坐鎮青圖指揮的郝昭,他的戰甲就有三套,守城戰多半都是步戰,因此輕便又不失堅韌的鎖鏈甲就是最好的選擇,方才攻城之時一名校尉中了周泰之箭也只是輕傷稍稍包紮之後並不影響戰力就是明證!至於那日與淩統交手之時郝昭的全身護甲都是精鐵糅合皮革所制,全重三十一斤十五兩,而在劉毅討伐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