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一千八百一十四章 必須介入 (第1/2頁)

加入書籤

劉琦使者上門求助,帶來了劉表病重的訊息,事情傳遞到倭國文明區域,楊銳知曉之後非常重視,以至於直接將“扔在了”駿河國,其本人則立即返回了三國文明區域。

這倒不是楊銳不負責任,其實在決定直接乘船切入到伊勢國、尾張國地域的時候,楊銳與眾人討論就有兩個方案,其中一個便是在甲裴國休整,同時震懾周圍勢力。

眼下楊銳大軍只不過從甲裴國移動到了駿河國,相差並沒有多少距離,正好還是起到震懾的作用,為上杉娃子穩定大後方。

當楊銳返回三國文明區域的時候,程昱、郭嘉、荀攸、孫乾等人已經為楊銳大體提供了兩個備選方案。

一個方案是直接軍事介入,秋風掃落葉一般,利用劉琦與蔡瑁等士族的矛盾爭執,一舉將整個荊州拿下來。

期間為了名正言順,楊銳可以假託幫助長子劉琦的名義,將荊州剩餘劉表勢力以及士族勢力一網打盡。

另外一個方案,便是並不直接軍事幹預,而是學習演義之中劉備的做法,暗地裡支援長子劉琦,甚至武裝長子劉琦,使長幼之間先大幹一場,爾後楊銳再出面收拾殘局。

實際上幾人還有其他備選方案,不過就比較迂迴了,可以透過江東孫堅等其他勢力不著痕跡地介入此事,爾後再來個漁翁得利。

不過這樣『操』作的可行『性』不是100%,程昱、郭嘉、荀攸、孫乾等人也沒有必然的把握,畢竟無論是江東孫堅也好,還是其他諸侯勢力也好,對於局勢和戰事可不是白脖,會任由使喚的,即使透過漢室的名義也未必管用。

像是蜀地劉誕之類,倒是有著不小的把握,但是其實力又不足以完成瓦解荊州的重任,此類方案也就不怎麼被程昱、郭嘉、荀攸、孫乾等人推崇,或者唯一的優點就是讓人覺得楊銳不是始作俑者,沒有那麼大的野心吧。

但是三國文明區域到了目前的形勢,一切都已經開始明朗了起來,楊銳有沒有野心,是不是始作俑者之類,都沒有太大關係了。

楊銳知曉程昱、郭嘉、荀攸、孫乾等人的方案之後,知道一眾下屬的心意是介入定了,而楊銳本人則更傾向於第一種直接介入的方案。

相比起劉備那種梟雄而言,楊銳感覺自己裝不出那種虛偽,還不如直接用無以匹敵的實力,直接強勢介入來得理所當然。

對於楊銳的選擇,程昱、郭嘉、荀攸、孫乾等人也是一致同意,接下來便是面見劉琦使者的過程。

“太守之意吾已清楚,向來素聞太守知名而難得一見,日前太守又於江東孫堅處勇奪兩座城池,擊潰對方水軍無數,本王心儀已久矣。

以本王之夙願,自然要予太守幫襯一二,然太守與荊州世家之爭,乃是家務內事,本王參與過多難免惹人誤會,不知太守要本王如何做?”

楊銳見到劉琦派來的使者,自然不能太過乾脆地答應出兵或者干預之類的,還是要首先聽一聽對方使者的意見,這也是談判必有的過程。

如果一上來就答應這答應那的,不僅會使得對方感覺膚淺,懷疑參與的誠意,更會讓人懷疑是不是有什麼特殊的目的之類。

楊銳口中所說的太守,自然就是指的江夏太守劉琦了,因為兩人沒有經行過任何的接觸,沒有見過面,所以楊銳只是以官職相稱呼。

“感謝東海王誠意,在此吾不敢期滿東海王,太守之意乃是荊州之主,為此太守可將南陽一地送予東海王為謝,承諾將來協同東海王取豫州之地。

一言以蔽之,江右之地皆是東海王轄地,太守絕不會有任何染指想法,並且將配合東海王一切行動。

再者,太守願與東海王結成攻守同盟,江東之地若是能得,太守亦僅取江左失地,其餘皆歸東海王所有”

使者普遍都是薄嘴皮子,楊銳這一開了腔,對方便滔滔不絕地將自己主子的條件報了出來,而且渲染得有聲有『色』,似乎給楊銳送了多大一個蛋糕似的。

楊銳也已經不是一次兩次應對這種場合了,很快便將劉琦使者所承諾的東西歸結了起來,也就無非三大塊內容罷了。

首先是劉琦承諾將南陽之地送給楊銳作為酬謝,這也算是劉琦最大的誠意了,至少相比起另外兩個承諾而言是如此。

由於種種原因,南陽之地到目前還有部分在荊州劉表手中控制著,其中大半都在楊銳勢力的輻『射』之下,只不過名義上還是劉表之地罷了。

劉琦要將其送出來,其實也就捨棄一塊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罷了,這塊肉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