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八百三十五章 三個時辰 (第1/2頁)

加入書籤

“殺啊!”

“嗖嗖嗖……”

“呃…退……”

“……”

發平縣城城池之下,一股袁紹部眾士卒,大約四五萬人的規模,向著城池發起了一波攻擊,然而迎接他們的是城牆上射下的密集箭雨,攻擊很快被壓制了下去。

再看城頭之上人頭攢動,守城兵力似乎一點兒都不比投入攻城的袁紹部眾士卒少,因而一波攻城過後,袁紹部眾士卒猶豫一番之後便選擇了離去。

袁紹此次兵分九路橫渡黃河、濟水,而袁紹自己則作為壓陣的最後一路,可謂是氣勢洶洶而來的。

其前軍之中每路都有大將、名謀統領,其中就包括河北四庭柱之三——顏良、文丑、張郃(高覽此前已被典韋所斬)。

另外還有屢立戰功的大將粷義,以及直接推動本次出兵青州兗州的謀臣——田豐、審配、逢紀。

尤其是其中的田豐、審配、逢紀三位謀臣,本次在意見上是完全統一的,他們都認知到了來自楊銳的巨大威脅,協同推動了袁紹出兵參與【徐州之爭】的行動。

幾路大軍在分頭渡河之前,袁紹便傳遞下了命令,約定了高唐、聊城、陽平三座縣城為兵力集結點,中途各路兵馬都可以自由攻擊沿線各城池、鎮村領地,還設定了豐厚的獎勵。

因而袁紹的各路兵馬都是卯足了勁頭,所過之地都意圖儘量攻城略地,以圖建功立業。

然而類似發平縣城的情況卻是屢見不鮮,袁紹的各路兵馬不管是打散的時候,還是逐漸聚集起來之後,攻下的領地數量都較為有限。莫說是縣城級別的領地了,他們甚至在鎮、村等級領地上都吃過不少虧。

主要還是楊銳領地之內的地方兵力較為豐富,為了躲避濟水、黃河之上太史慈大船的阻擊。袁紹兵力選擇了黃河、濟水最為彎曲的漫長河段,化整為零渡河而過。而這一策略也導致了袁紹兵力有些過於分散,即使同一路大軍渡河的時候跨度也非常大。

如此一來所造成的結果,便出現了區域性地域袁紹渡河兵力甚至還比不上當地楊銳兵力的情況,這些袁紹部眾不要說去建功了,甚至剛一渡河便遭遇到了迎頭一擊,出現了不小的損失。

當然了,這種情況畢竟還在少數,袁紹部眾佔據主動的時候還是要更多一些。只是這種主動並沒有帶來太多的戰果罷了。

不過要說到戰果,袁紹部眾當然也不是毫無建樹,城池方面袁紹方面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了聊城縣城<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當時孫乾堅壁清野的命令也才剛剛到達半途而已,聊城縣城的官吏由於疏於防禦,甚至未得到絲毫有關袁紹部眾南渡的訊息。

說起來這也是有一些歷史遺留方面緣由的,當初關羽在聊城任縣令的時候,楊銳便嚴格控制聊城範圍內的兵力情況,楊銳本人自然是不會給關羽調配一兵一卒的,同時對關羽的兵力也一直關注著。

特別是劉關張三人離開楊銳底盤之後,聊城縣的防務頓時變為了空白。即使楊銳後來也做了相關彌補,但是無論是官吏還是守軍方面,也仍舊比不上其他城池。

最為關鍵的是。本次攻下聊城縣城的不是別人,正是此時的冀州第一名士——田豐!

雖然過程之中有著特定因素的影響,田豐能夠拿下城池又是依靠了突襲的手段,不過無論如何,能夠將聊城縣城控制在手中,也已經足以體現田豐的用兵之能。

而袁紹預定的三處集結點中,也只有聊城一處被田豐搶到了手中,其餘高唐、陽平兩座縣城都還被楊銳部眾控制在手中,袁紹部眾也只是在不斷地向兩處集結。幾輪攻城無功之後,最先到達的袁紹部眾也只是圍而不攻。就地屯住了下來。

特別是高唐附近渡河的袁紹部眾,則更顯得散亂和疲憊不少。因為其中大將顏良所統帥的一路兵馬,在渡河的過程中恰好遭遇到了太史慈船隊的阻擊,可謂損失慘重。

此前太史慈大船之上裝配的小型投石車大發神威之時,對上的便是顏良所統帥的這路兵馬,雖然太史慈等楊銳部眾當初並未太在意,真實的情況則是顏良所在的大船首先便被擊沉了!

的確是擊沉了!不過顏良卻是最後時刻被士卒拽到了小船上,爾後迅速拖上了北岸!

也就是說,其實這會兒順利渡河的袁紹部眾只有前面八路大軍,再加上袁紹自己押後的一路兵馬而已,顏良所統帥的一路大軍只是零星渡過了一部分士卒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