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一千五百九十五章 借力打力 (第1/2頁)

加入書籤

“建安六年三月二十二日(201年3月22日),大漢獻皇帝一曰策書。?

公孫瓚一門忠烈,拱衛大漢北疆,今幽州刺史公孫瓚戰死沙場,為漢室捐軀,追封為幽州州牧,賜號白馬英王,以異姓王之禮厚葬之……

應天順時,受茲明命。”

在楊銳的統籌之下,小皇帝劉協的聖旨詔書很快就下來了,甚至比之公孫月兒到達廣昌縣城還要早上小半日。

聖旨的內容較為繁多,但是大部分都是一些禮讚的話語,也並沒有實質性的物質封賞之類,此時的小皇帝劉協雖然在楊銳的接濟之下,已經是不愁吃、不愁穿,然而結餘卻是不多。

不過小皇帝劉協的這道聖旨一下,公孫瓚戰死的性質也就確定了,小皇帝是承認公孫瓚為漢室天下戰死的,基本被定義為了正義的一方,將其擊殺的袁紹陣營名聲就有些尷尬了。

這道聖旨可是要通傳漢室天下的,小皇帝劉協在聖旨當中的態度可謂是旗幟鮮明,雖然隻字不提袁紹,但是卻沒有給袁紹留下餘地。

而且小皇帝劉協在聖旨之中承認了公孫瓚對討伐異族、拱衛邊疆的重要性,追封公孫瓚為幽州州牧,將其地位提升半格,同時還給予了白馬英王的賜號,對其戎馬一生也算是一個肯定。

饒是如此,當公孫月兒到達廣昌縣城的時候,仍舊哭得是梨花帶雨,很是傷心。甚至根本都不願意相信公孫瓚真得已經戰死,因為只見到了公孫瓚所留不多的遺物。

痛失尊親,公孫月兒的表現是可以理解的,即使其再怎麼放不下,當公孫瓚戰死第三個遊戲日到來的時候,葬禮也如期進行。

在楊銳及其部眾等人的主持之下,葬禮的時間雖然不長,僅僅大半日的時間,但是規格卻是非常崇高的,冀州、幽州地界大小勢力、家族,都親自到場或者派遣使者前往廣昌縣城參加了葬禮。

包括楊銳一干盟友、家室所涉及到的宗親、商盟大半勢力,以及日常與楊銳勢力、公孫瓚勢力有所過往的,也有為數不少之人直接或者見解參與了葬禮。

諸如江東孫堅、蜀地劉誕,在得獲小皇帝劉協聖旨之後,也是先後派出了使者,即使到達的時間已是葬禮進行結束幾個遊戲日以後了,也標明瞭自己的態度。

幽州公孫瓚統轄區域勢力不說,他們本就應該參與到公孫瓚葬禮之中,公孫瓚葬禮對於冀州勢力而言,倒是一個表明態度,與楊銳進行交好的良機,因而參與者眾多。

對於冀州這些大小勢力,楊銳藉著葬禮的機會也表示了接納的態度,而且還不穩過往,很大程度上促進和加速了楊銳對冀州統轄的進度。

同時楊銳還趁著宴席的機會,再次闡述了自己在冀州推行的幾項制度,並清晰地說明了推行幾項制度的目的,受到冀州勢力參與者紛紛稱道,不管是否發自內心吧,至少是增進了相互瞭解,對楊銳各項制度的推進只會有好處。

要知道楊銳部眾討袁之戰最初幾乎是跳躍著進行的,其中的一些家族勢力等,都被楊銳部眾直接忽略了過去,城池以下幾乎就沒有去碰過,因而各類小勢力數量繁多,公孫瓚葬禮倒是藉機整合這些小勢力的良好契機。

有了這樣的基礎,接下來楊銳便在冀州地域全力推行各項基礎制度,最終對袁紹部眾殘餘勢力採取了緩緩而圖的措施,其本來也翻不起多大的浪花兒來了,楊銳決定首先穩定住冀州地域再論。

不過楊銳對於冀州河間國使三路騎兵繼續緊逼,以壓縮袁紹殘餘勢力的活動空間,不過十幾個遊戲日,原本向東路突圍而去的袁紹部眾也被逼迫進入到了幽州範圍之內。

而隨著公孫瓚葬禮的結束,雖然仍舊有各地勢力使者獲得厚葬聖旨之後還在陸續趕來,幽州公孫瓚部眾卻是已經返回屬地,不必楊銳點撥,公孫瓚勢力就在幽州各處與袁紹殘餘勢力短兵相接。

大漢幽州之地是遊戲內此時地廣人稀之地,特別是幽州東部地域,右北平郡以東,一直到樂浪郡東西綿延沿海地帶都屬於不發達地域。

在楊銳部眾的配合之下,公孫瓚部眾將袁紹殘餘勢力壓縮到了右北平郡以東地域,大部分都到了苦寒的遼東地域,甚至袁紹部眾勢力都延伸到了重疊卻雙重開放的樂浪郡地域,將來與棒子文明區域必然有著衝突。

至此,楊銳討袁軍事動作基本取得預期成效,相較於伐曹之時要困難一些,留給袁紹、曹操雙方的餘地卻是相差不大,只要楊銳在一個遊戲年內應付過原力散射事宜,以及與米國文明區域的國戰,抽出手來並不難收拾二者殘局。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