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三百九十章 胡珍逞勇 (第1/3頁)

加入書籤

孫堅出兵餘名,部將卻只帶了黃蓋一人,另外兩名部將程普和韓當則仍舊留守於平縣縣城之內,分別負責看守城池並繼續利用船隻調集兵力。由於前段時間折了祖茂,孫堅手中的將領數量並不是太充足。

此時孫堅還並不清楚董卓正忙於遷都之事,他派出去的斥候士卒只是將平縣縣城附近摸了個大概,並且回報說洛陽皇城與偃師縣城一帶都有大量的董卓部眾駐紮、活動!只是董卓正自發動百姓,徑往洛陽方向而去,不知所為何故。

因此,孫堅此次帶兵外出平縣縣城,最主要的目的還是要探一下董卓的虛實而已,若是董卓在洛陽和偃師兩個方向防禦都很嚴密的情況下,孫堅也只能繼續等待後續兵力到來之後再行動了。

同時孫堅也在考慮著,若是自己一路無法開啟局面之下,是否要前往河陰縣城與楊銳這一副盟主匯合,爾後共圖謀劃董卓。孫堅唯獨有一點顧慮,楊銳作為一名“異人”,給孫堅留下的印象有些過於強勢了,當初差點兒就奪了袁紹的盟主之位!

不說孫堅對楊銳存在著一些疑慮,他這一次的試探性出兵卻是給董卓帶來了巨大的恐慌。董卓部眾原本就在北邙山一帶發現了反董聯盟陣營的活動,此時再次覺察到孫堅率兵趕至,董卓立即以為孫堅就要大軍來犯,慌忙留下了胡珍、段煨、王方等將領駐守洛陽皇城,他自己則迅速離開了洛陽向函谷關逃離。

所謂的草木皆兵大概也就如此了,北邙山一帶出現的反董聯盟陣營其實就是楊銳的部眾,卻被董卓當做了孫堅的先鋒。如此一來楊銳與李儒協定的10份高階關卡圖紙自然也就暫時拿不到了。

對於董卓的反應,李儒當然也提出了質疑,並猜測北邙山一帶出現的兵力很可能是楊銳部眾,孫堅一路兵馬也未必就能夠一蹴而就地攻取洛陽皇城,甚至在一開始的時候李儒還建議過董卓。嘗試著反撲平縣縣城。

然而董卓這次卻是全面否定了李儒,可見其對於孫堅的懼意之深!董卓對於孫堅的顧忌實則由來已久,早在討伐西涼叛軍的時候,董卓與孫堅二人就曾經共事過,當時由於董卓蠻橫,有些不服軍命。孫堅曾幾次建議張溫想要殺掉董卓,從這時起董卓就對孫堅頗為畏懼。

同時董卓對孫堅的強大實力也是頗為熟識,一直以來同樣也對董卓造成了不小的壓力,於是董卓對於孫堅的懼意可謂是歷久彌堅,從而才導致了董卓現今的反應。

董卓帶李儒等部眾撤離了洛陽皇城。留守洛陽的胡珍、段煨、王方等部將情緒也同樣不高,在董卓剛一離開洛陽之後,胡珍等部將就把洛陽皇城附近幾乎所有的兵力都糾集到了城內,準備死守洛陽,等待北部虎牢關、鞏縣縣城、偃師縣城的部眾撤退之後,便也隨之一同退往函谷關。

當前虎牢關守將有張濟、樊稠、徐榮等,偃師縣城和鞏縣縣城還屯駐著李傕、郭汜、李蒙、李肅等將領,胡珍等部眾若是與這一班將領合在一處。可以說仍舊是一股強大的力量。

董卓臨走之時交代的任務也的確令胡珍等人嚴守洛陽皇城,配合另外三處守軍逐次撤退之後便可以退往函谷關,因此胡珍等人的做法也不算錯。並且在胡珍整軍之後。洛陽城內董卓的部眾仍舊超過20萬人,守住城高河深的洛陽皇城幾日時間應該不是太難的事情。

然而問題就在這些守將的心態上,胡珍等人跟隨董卓時日已久,對於孫堅的認知與董卓相去不遠,同樣是滿心畏懼孫堅之強悍,還未真正開戰已是先怯了幾分!

卻說孫堅率眾臨近洛陽附近之後。發現所經之處除了一片的狼藉之外,早已是了無人煙。不但沒有任何的董卓部眾出沒,連npc平民也是不見一人。所有的村落、大小城鎮全部都是空空如也,各種物資一類也是憑空消失了一般。

聯想到此前斥候士卒的回報,此情此景令孫堅立即想到了一種可能性,於是孫堅便催動人馬向著洛陽皇城疾馳而去,一個多時辰急行軍之後,洛陽皇城已經遠遠地映入了孫堅等人的眼簾,而且這一路賓士而來,孫堅及其部眾竟然沒有遭遇到絲毫的抵抗,甚至路過之地仍然是見不到一絲人煙!

這無疑令孫堅更加確定了心中的想法,於是其緊接著便率領眾軍直撲洛陽皇城北城門門——谷門而去。按照孫堅的判斷,此時洛陽皇城之內很可能已經同樣人去樓空了!

然而部眾衝到谷門之下時,孫堅部眾的腳步卻是被城牆之上的一陣箭雨射住,當即推翻了孫堅此前的判斷。不過孫堅也沒有太過意外,在稍稍皺眉思索之後,他的嘴角隱隱又露出了一絲微笑來。

接下來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