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十一章 鮮為人知的秘密 (第1/2頁)

加入書籤

魏雍轉身上車,大雨打溼了衣服心底的涼意遠比身體要多,我擦了一把臉上的雨水坐上車,魏雍的漫不經心的敲擊著翹起的腿。

“大慈恩寺地宮我進去過,你既然想到從下面挖,說明你也發現在地宮裡面還有密室,在後室的地板上有聖僧西行圖,想必你也看到那塊空白的凹槽。”

“我推測在凹槽裡放入的應該是傳國玉璽,不過這東西已經失傳,看這個機關應該是十斤墜,必須重量剛好合適,現在雖然有技術,可沒人知道傳國玉璽有多重。”

“這是其一,機關的確是十斤墜,不過凹槽並非規整的四四方方型,在右下角有一處明顯的殘缺。”魏雍聲音低沉的說。“就是因為這個殘缺,你只是猜測,可我卻可以很肯定,放在上面的東西的確應該是傳過玉璽。”

“為什麼魏秘書你能肯定?”我疑惑的問。

“這世上有幾個人見過真正的傳國玉璽?”魏雍意味深長的反問。“所有關於傳國玉璽的訊息,都是從文獻上得知,只有耳聞,沒人目染。”

“既然如此,魏秘書也不曾見過才對啊?”

“曾經滄海難為水……”

魏雍淡淡一笑,看了看窗外神情有些惆悵,不過很快在臉上消失,一本正經的問。

“對於傳國玉璽你瞭解多少?”

“秦王政十九年,秦破趙,得和氏璧,旋天下一統,嬴政稱始皇帝,命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咸陽玉工王孫壽將和氏之璧精研細磨,雕琢為璽。”我對答如流的說。“珍貴的寶玉,高超的書法藝術和出神入化的雕刻工藝使這方玉璽成為曠世奇珍,這方璽就是後來的傳國玉璽。”

“那你知不知道當時一共雕刻了幾方玉璽?”

“七方!”我毫不含糊的回答。“秦始皇在制定玉璽制度時,根據自己的意願和治國的需要,確立了七璽制,一大六小,一大指傳國璽,六小是指皇帝三璽和天子三璽,大者用於安邦鎮國封禪禮神,小者用於處理內外事務。”

我說到這裡恍然大悟,抬起頭試探的問。

“這七方玉璽雖說是一大六小,不過這裡的大小並不是指形狀,而是身份高低,難道……魏秘書的意思是說,傳國玉璽雖然失傳,但這六方小璽還有流傳於世的?”

魏雍漫不經心的點燃一支菸,吸了一口淡淡的說。

“其實……不是七方,一共有八方!”

“八方?!”

“關於傳國玉璽的傳承你有知道多少?”魏雍並沒有回答我的疑惑。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劉邦率兵破秦軍入武關,進軍霸上,直逼咸陽,秦王子嬰無力抵抗,只好出城投降,他跪在咸陽郊外的軹道旁,畢恭畢敬地向劉邦獻上秦朝七璽及一些符節,劉邦建立漢朝後,這方玉璽就變成漢傳國璽,被珍藏在長樂宮,成為國之重寶。”

“然後呢?”魏雍平靜的問。

“西漢末年,王莽用椒酒毒死十四歲的漢平帝,立年僅兩歲的孺子嬰為皇太子,自己得傳國玉璽權操天下。”

魏雍彈了彈菸灰,轉過頭意味深長的說。

“這些都是文獻裡有記載的,那我告訴你一點文獻裡沒有的東西。”

我抬起頭,不卑不亢的說。

“願聞其詳。”

“當時王莽急於變成真皇帝,很想得到傳國璽,但這方玉璽在太皇太后王政君手裡掌握著,王政君是王莽的姑母,王莽不便親自出面去逼她交出玉璽,便派堂弟王舜去勸說太后,太后知其來意後大怒,把傳國璽擲於地上,結果玉璽被摔掉了一角,王舜忙撿起玉璽,跑回去交給王莽,王莽大喜,連夜找工匠用黃金補上去,從此,這方玉璽就變成了金鑲玉璽。”

我想到凹槽右下角處的殘缺,原來是這個原因,可這段歷史文獻上隻字未提,難怪魏雍如此肯定放入凹槽之中的是傳國璽,可始終不明白連自己都不知道的事,魏雍是從何知道。

魏雍吐了一口煙心平氣和的繼續說。

“王莽的新朝被推翻後,傳國璽幾經轉手,最終落到漢光武帝劉秀手裡,東漢末年,宦官專權,何進、袁紹欲盡誅諸常侍,結果何進被殺,何進部曲吳匡、張璋和袁術等人率兵入宮捕殺宦者,中常侍張讓、段珪挾持少帝倉皇出逃,連傳國璽和六璽都來不及帶走,返宮後發覺傳國璽已失蹤。”

“這是傳國璽第一次始終,不過,後來,長沙太守孫堅參與討伐董卓,並第一個帶兵進入洛陽,駐軍城南,其部下在城南甄官井中打撈出一宮女屍體,從她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