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八章 佛門至寶 (第1/2頁)

加入書籤

我和姜教授聊完,旁邊和尚也把儀式的準備工序做完,老方丈站在一旁,威嚴肅穆的高呼一聲。

“請聖物!”

兩個和尚畢恭畢敬走到我面前,極其虔誠的雙手舉過頭頂,我連忙把手裡的木盒遞過去,生怕這東西要是不小心砸在自己手裡,看這架勢,今天恐怕是走不出去了。

木盒已經被擺放在香案的絨布上,老方丈先給正殿的佛像上香後,走到香案前,立正合掌,然後右手撩衣,屈二肘,以手承足,然後頂禮,然後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

“這就是五體投地!”秋諾小聲解釋。“一著地後立即會馬上以手掌著力撐而重新起立,不應稍臥休息,這表義要迅速從苦海中解脫出來。”

“這可是佛教裡面最高的禮儀了。”姜教授點點頭說。

儀式越隆重,禮儀越高,就越讓我好奇,他現在就想知道這個不起眼的木盒裡到底裝著什麼,能讓著全寺的僧人都快走火入魔。

老方丈拜完後從地上站起來,走到香案前,看著上面的木盒久久沒動,我看他臉色的表情竟然比我還要激動,目光中充滿了一絲期盼。

老方丈小心翼翼開啟木盒,我偏著頭,看見他從木盒裡取出另一個盒子。

盒子看材質應該是銀子的,表面有鎏金,正方形,盒體和盒蓋以鉸鏈相接,前置鎖鑰,頂蓋可啟合,蓋面鏨兩隻飛龍,張牙舞爪,栩栩如生。

四周以纏枝花環繞,飛龍間有一火焰珠,四側斜剎各鏨雙獅戲珠紋,底襯卷草,立面邊欄則各飾兩隻人身闊尾形迦陵頻伽鳥,均有頭光,一作雙手合掌,一為雙手捧蓮。

盒體四面分鏨四天王像,四天王形相栩栩如生,持弓執箭,各有神將、夜叉多人侍立,極其威嚴,使人肅然而敬,凝目而視,彷佛誘人追隨盒壁的畫像馳騁三界,遨遊九重天。

我看看銀盒有些詫異,木盒裡面還有盒子這本來就讓我意外,不過看這四大天王的刻像,我更是不解。

四天王原是印度古代神話的神將,它的出現早於佛教的形成,佛教將其作為自己的護法天王,守護四方天下,佛教傳入中國後,佛寺中多置天王殿,後又衍變稱作四大金剛。

“這器具不像是中土佛教之物,工藝也耐人尋味,至少國內的佛教文物中沒有這樣的器具。”姜教授也嘖嘖稱奇的說。

“天王亦稱神王,按照佛經的說法,是帝釋天之外將,各護一天下,因之稱為護世四大天王。”秋諾微微皺了皺眉頭有些不解的說。“雖然不像是中土佛教之物,不過銀盒上的天王服飾,頭戴冠,身著明光甲,腳穿氈靴,儼然是個唐代的武將裝飾,這器具應該是唐代文物才對。”

老方丈把四大天王寶盒放一邊,小心翼翼的開啟正面的鏈鎖,竟然又從寶盒裡拿出一個盒子,大小剛好能裝在四大天王的寶盒裡。

同樣也是一個銀製的盒子,不過通體光素無紋,素淨,不加絲毫雕刻繪描而渾然生輝,有絳黃色綾帶封系,蓋與蓋體在背後以鉸鏈相接,雖然沒有四大天王銀盒絢麗奪目,但素雅厚重,有一種超凡脫俗的感覺。

“絳黃綾帶?!”姜教授大為不解的小聲說。“這是唐代皇室專用封漆,怎麼會用在這個銀盒上?難道這是皇家之物?”

越千玲忽然捂著嘴笑了笑,在我耳邊說。

“其實我在國外見過這樣的東西。”

“你見過?!是什麼?”我急切的問。

“蘇聯的民族特色工藝,套娃,就是一個娃娃裡面再套一個娃娃,一個比一個小,呵呵,你說這盒子和套娃是不是一樣的。”

我沒好氣的白了她一眼。

“別瞎鬧,也不看看什麼場合。”

雖然越千玲沒心沒肺的開玩笑,但是事實上,我發現老方丈還真從被絳黃綾帶封印的盒子裡又拿出一個盒子!

如果從第一個木盒開始算,現在老方丈拿出來的意見是第四個盒子,放在香案上,還真如同越千玲說的那樣,一個套一個。

盒子依舊是銀製,通體鏨飾花紋並塗金,正面有如來,四周有兩菩薩,四弟子,二金剛力士,二供奉童子,外壁鑿有如來及觀音畫像,或飾以雙鳳翔,配以蔓草紋,或刻上金剛沙彌合什禮佛的圖景,造型逼真而細膩,場景豐富生動,人物眾多,工藝精湛。

蓋面中心鏨一枚寶輪,寶輪四側的蓮花上各有一隻迦陵頻伽鳥,或雙手合十、或雙手捧蓮;四角隅各立一枚三鈷金剛鈴,周邊襯飾卷草,斜剎各鏨兩隻鳳鳥,立沿各飾兩體飛天。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