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九十四章 真龍之穴 (第1/3頁)

加入書籤

我從時間上推算,樂山大佛建於唐初,而留在青城山天師洞的線索分明是明代時候的,兩條線索的年代跨度這麼大,我一時很難把兩者聯絡在一起。本書同步更新百度搜抓機小說網

越千玲參加過的考古眾多,不過都是人為發現後再去挖掘勘察,像今天這樣根據線索一點一點摸索出來的發現還真是第一次,所以興奮的手舞足蹈。

樂山大佛離蓉城並不遠,離開青城山後我和她們連夜趕了過去,站在樂山大佛腳下的時候已經是清晨,越千玲特意租了一條漁船,臨江眺望樂山大佛有一種別樣風光。

樂山大佛位於岷江東岸凌雲寺側,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

大佛開鑿於唐代開元元年,完成於貞元十九年,歷時約九十年,大佛兩側斷崖和登山道上,有許多石龕造像,多是盛唐作品,凌雲寺右靈寶峰上,現存一座磚塔,塔高十三層,造型與小雁塔相似,寺左江中一孤峰卓立,名烏尤,即秦所鑿樂山離堆,上有唐建立烏尤寺。

這些資訊被越千玲如數家珍的說出來,如果是旅遊,身邊有一個學考古的當導遊還真是件不錯的事,不過這些絲毫提不起我丁點興趣。

線索指向樂山大佛,可這佛就是一座山,山就是一座佛,這個線索未免也太籠統了一點,青城山好歹還有一副川西天倉圖指引,而現在我仰著頭看著江對面威嚴肅穆的大佛一籌莫展。

“大佛建於唐初,而我們找到的線索是明代留下的,其實想想也合情合理,這大佛氣勢磅礴,就算改朝換代,歷代君王對佛都禮遇有加,斷不會去破壞一座佛相,所以把線索留在大佛之上很容易儲存下去。”秋諾冷靜的說。

“應該不會!”越千玲想都沒想就肯定的說。“大佛兩側的岩石是紅砂岩,是一種質地疏鬆,容易風化的岩石,在近一千三百年的漫長歲月中,更是飽受自然風雨侵蝕和人為的破壞,以致佛身千瘡百孔,面目全非。”

我點點頭很贊同的說。

“從現在的大佛看,很明顯是經過人工修葺過的,如果明十四陵的線索真在大佛身上,恐怕早就被破壞了,而且明十四陵這麼重要,真把線索留在一個每天遊人絡繹不絕的地方豈不是太兒戲。”

“可從天師洞得到的線索,指的就是這裡,這麼大一座山,真要上上下下都勘察仔細恐怕少說也要一兩年時間吧。”秋諾有些失望的說。

“一兩年……。”我一臉無可奈何的苦笑。“毫無頭緒的亂找,不要說一兩年,搞不好一輩子就和這大佛耗上了。”

清晨的日出緩緩從東方升起,透過薄薄的似煙的晨霧照射過來,整個大佛像鍍了一層金,一圈光暈圍繞在大佛四周,倒影在江水中的大佛猶如佛光普照般威嚴肅穆。

我一怔,連忙抬頭重新看看四周,剛才還緊縮的眉頭慢慢舒展開。

“你是不是有什麼發現啊?”秋諾看見我的表情好奇的問。

“為什麼修建這座大佛?”我答非所問的自言自語。

“這個我知道,據唐代和明代等書記載,大佛開鑿的發起人是海通和尚,結茅於凌雲山中,古代這裡三江匯流之處,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聚凌雲山麓,水勢相當的兇猛,每當夏汛,江水直搗山壁,常常造成船毀人亡的悲劇,海通和尚見此立志憑崖開鑿彌勒佛大像,欲仰仗無邊法力,減殺水勢,永鎮風濤。”越千玲說。

“算是一種寄託,目的是為了治水。”秋諾也點著頭說。

我全神貫注的仔細看著大佛四周,沉默了很久後,忽然意味深長的搖著頭說。

“恐怕不是治水這麼簡單!”

“那……那是為什麼?”秋諾和越千玲幾乎異口同聲的問出來。

“千玲你剛才說這裡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聚凌雲山,風水裡水主財,凡是三江彙集之處必是旺財之地,而這凌雲山山勢從西向東,棲霞峰傲指蒼穹,大有龍傲九天之意,而下面三江彙集,意欲風起雲湧,龍踏風雲直衝九霄,而山勢連綿不絕,三江生生不息,這……這是一條龍脈啊!”我驚喜的說。

“龍脈?!”越千玲目瞪口呆的看看我,想了想說。“可……從來沒聽說過這裡出過皇帝啊?”

我仰著頭看著對面的大佛淡淡一笑。

“當然出不來皇帝,有這座大佛在,這條龍又怎麼可能飛昇九天!”

“你的意思,這大佛不是用來治水,而是用來壓住龍脈的!”秋諾似乎有些懂。

我點點頭意猶未盡的笑著說。

“大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