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43章 道經哪有這個好 (第1/3頁)

加入書籤

“先生這就要走,也太過匆忙了,可是老朽招待不周?”

“劉公哪裡的話?這兩日以來,劉公以厚禮相待,在下住得好吃得好,尤其昨日,劉公之熱情,村民之淳樸,都是在下生平少見,其實在下心裡很想在此多留幾日。”宋遊誠懇的對劉老官人說,“只是在下此去攏郡,還要替一位老丈帶封家書,已經逗留兩日,實在不便多留。”

為防他多想,宋遊把封在竹筒裡的信給他看。

“即使如此……”

劉老官人不由嘆氣,用柺杖頓地,但送信是要事,又關乎信義,他也不好再多留,只吩咐人去取銀錢乾糧來。

“先生為我村中驅了惡虎,保全了不少資產。況且就算沒有先生,老朽派人去縣裡請人,也得有些花費,於情於理,該有所相贈。”劉老官人杵著柺杖站起來,端起一盤銀錢對宋遊說,“只贈一些乾糧於理不合,略備一些銀錢,給先生當作盤纏。”

宋遊低頭一看,一盤散碎的銀子,恐有二三十兩。

這年頭絕大多數人都無法一次性見到這麼多銀子,而去縣裡請人來驅虎,也遠遠用不到這麼多錢,這些錢中大部分是給“高人”的溢價。

而這筆錢宋遊是萬萬不能要的。

不說昨日感悟貴比千金,就是這兩日來的好吃好喝,貴客禮遇,也能抵清他勸離猛虎一事了。

這世事本是這樣,一方隨手為之,一方厚禮相待,實在無須其它的了,就算就此離開,雙方料也不會心中有愧。

於是他只取了乾糧,銀錢分文不要。

劉老官人無奈,卻也更覺得這位小先生很了不起,與那些也有些本事的江湖奇人、民間先生並不相同,於是又杵著柺杖親自把他送出門。

“先生沿著大路往右,腳力好的話,約小半天的行程,便能到縣裡。本縣名為念平縣,先生若要在城裡歇腳,或有事需要助力,儘可去縣衙找主簿劉洪劉陽生,那是老朽次子。若不願去,可走水路前往攏郡,要比陸路好走,準備好糧草,舟上也能載馬。”

“水路?”

“水路比陸路平穩舒適。先生雖下山遊歷,但先生不知,栩州山水重重,此去攏郡,更是山水如畫,又順流而下,那叫一個舒適。”

“這河叫什麼?”

“柳江,一直通到攏郡。”

“山水如畫……”

“一點沒錯!這裡去攏郡,別人不知,但老朽告訴先生,就是要走水路才好嘞!”

“水路怎麼走?”

宋遊逐漸來了興趣。

這年頭長途出行,若有水路,定是比陸路更好的選擇。只是之前想著更細緻的領略山水人情,所以並未去尋過水路,可面前的老官人都這樣說了,宋遊也有了走水路去攏郡的心思。

老官人便與他詳細的講。

如何找路,渡口在哪,怎麼乘舟,價錢大抵多少,怎麼才能不被坑騙,講得很細緻。

“劉公告辭!”

“先生慢走啊。”

老人還杵著柺杖在門口喊著。

道人與貓與馬卻已漸漸走遠了。

……

半日行程,到了念平縣。

心中的世界又點亮了一處。

宋遊聽過一個說法,說在大多數人的心中,世界、天下只是一個概念,就是這個概念,都可能偏差很大。即使看過地圖、圖畫,即使聽人細緻的描述過一個地方,它也是灰暗的,是平面的,是虛幻的,而只有當你去了那個地方、真切的到了那裡,它才會充實起來,被點亮,在你腦中變成一個立體的真實的地方。

點亮得越多,胸中的世界就越完整。

宋遊這也是首次遠行。

這裡山水秀麗,瀑布如畫,有很好吃的米粉,溫度要比逸都和道觀所在的靈泉縣暖和一些。

吃完米粉,穿過念平縣,就不再走原先那條大路了。按著劉老官人的指引,宋遊走出大約二十里,便沿左邊一條路往念平渡口走,走到一處平緩的山坡上時,往下的視線便豁然開朗。

只見下方淺水河灣,石灘古渡,零星的小舟在河面上浮走,大船則連著一根根繩索,無數黝黑矮小的縴夫在繩子的另一頭,每個都前傾著身子,奮盡全力,斜斜的,遠遠看去還以為是下午西斜的陽光打出的影子。

隱隱有聲音從空中飄來。

“哦吼哦……

“誒嘿……

“唷嚯哦……”

多是一些聽不出字眼的音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