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37章 分析 (第1/1頁)

加入書籤

收到平陽的信,李世民並不意外。因為高句麗對大華宣戰的事,高句麗還得意洋洋的給大唐發了一封國書告知。

朝堂上大臣什麼樣的心思都有。

武將們覺得,高句麗給大唐發國書,那是在炫耀,是在嘲笑大隋,更是在嘲笑大唐。應該同大華一起,滅了高句麗。

另一些人覺得,這只是高句麗和大華的事,大唐沒必要參與,明哲保身。

還有一些陰險的,應該幫助高句麗攻打大華,不用猜,肯定是世家的人才會這麼想。

但他們可沒說出來,要是傳入大華的耳朵裡,萬一大華腦子一抽,直接滅了他們,想說理都沒機會。

朝堂亂作一團,大臣之間吵翻了天,心煩的李世民宣佈退朝。

但留下了房玄齡他們幾個,還有李靖等武將。

甘露殿內,李世民把平陽的信給大家傳閱,詢問大家的意見。

李靖他們幾個武將開心了,直接向李世民請命:“皇上,臣認為該打!臣懇請做為先鋒!”

程知節尉遲恭等武將也不甘落後的請任前鋒一職。

但尚書右僕射高儉卻建議大唐不該參戰,理由是剛剛經歷過旱災和蝗災,民生還未恢復。

大軍未動,糧草先行。但大唐現在缺的就是糧草!

雖然有大華的貿易支援,但也只是剛好滿足大唐的百姓,略有一絲剩餘,對於大軍所需,只是杯水車薪。

房玄齡卻有不同意見,他對高儉說:

“士廉,信中說明了,大唐可以獲得兩國所有的戰利品,就包括繳獲的糧食,大華只需要礦產。所以,我們只需提供大唐到高句麗這段路程的糧草即可。”

“聖人云: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

高儉仍然不同意戰爭,他心裡一直都是儒家仁義那一套,所以搬出了孟子。

這句話啥意思?

在爭奪土地的戰爭中,被殺死的人佈滿戰場之地;在爭奪城池的戰爭中,被殺死的人遍佈城中,這就彷彿是有人率領這土地來吃人,罪行已經大到就算將他處死刑罰也太輕的地步了。

他用這句話來形容,擅自對高句麗發動戰爭,血流成河。發動戰爭的人罪無可赦!

高儉不是一個貪權奪勢的人,他說這些話也沒有其他目的,都是出自本心。

所以李世民他們雖然生氣,但也不能怪罪於他,只能心裡罵一句:“酸儒!”

又是一個被假學荼毒過深的人。

孔穎達站出來支援高儉,他認為皇帝應該以仁義治天下,不可好戰,好戰必亡。

有這兩個攪屎棍在,甘露殿的會議不歡而散。

鬱悶的李世民只得回信,告訴平陽這邊的問題。

他是真的想打高句麗,高句麗是立在李世民心中的一根刺。

以他的眼光來看,高句麗一直對中原漢土虎視眈眈,時刻都在找機會想咬下中原漢土的一塊肉。

必須把高句麗扼殺在萌芽中,他覺得隋朝三徵高麗是對的,只不過因為隋煬帝太過激進,造成三次失利最終叛亂四起亡國。

李世民的信轉到了李寬手中,不免嘲笑著高儉的迂腐和李世民的無能。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