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3章 龍虎山日誦早晚課 (第1/2頁)

加入書籤

陳平將意識聚焦在泥丸宮裡的萬法宗壇上。

【具現】!

隨後將目光投放到旁邊的一塊空地上,之見眼前發出一陣金光,瞬時間,自己的法壇出現在這傳奇世界中,整個法壇被一股玄妙的氣息包裹著。陳平心中大喜。

“祖師爺,我又可以好好供奉您了。”說完將壇收回泥丸宮,便上床睡去了。

......

早上卯時,陳平已經起床,給自己衝了個涼,淨身,淨手。穿好衣服,看著自己身上的布衣,陳平想著,以後有錢後一定要在裁縫店定製一身道袍,還有云襪,還有莊子巾。現在條件有限,只能先這樣。因為此時陳平準備在壇前做早課,按道理說,在壇前,一定要穿道袍,而且得穿全。

燒好茶水,將壇上的三盞茶倒入七分,又拿起一壺酒,將五個酒杯倒滿。然後又拿出香油,將酥油燈裡的油添滿,再將燈點上。

因為他的法壇已經許久沒使用了,所以這會,他需要先將壇進行“發爐”。發爐之後,從壇前的香桶中拿出六炷香,點燃,向神明作揖,然後三根插入壇上面的香爐,三根插入城隍土地牌位前的香爐。然後將昨天刻的紫薇諱也放在壇上。

插香是非常講究的,先是拇指和中指捏住一根香,插入香爐中間的位置,再用無名指和拇指捏住第二根香,插入右邊一指寬的位置,最後用食指與拇指捏住第三根香,插入左邊一指寬的位置。第一根香代表的是玉清元始天尊,為中間,第二根香代表的是上清靈寶天尊,在第一根香的右邊,其實也就是元始天尊的左邊,第三根香代表的是太清道德天尊,在第一根香的左邊,其實也就是元始天尊的右邊。

微微後退兩步,兩手子午訣,結太極陰陽手印,上不過眉,下不過膝,向著壇上諸神一拜,再邁開左腿,右腿朝太極墊上跪去,左腿也跟著一併跪去。右手掌心朝下撐在坐墊上,左手輕輕覆蓋在右手上,彎腰,額頭在點在手背上,輕輕磕了三下。再左腿撐地,右腿拖著身軀緩緩站起來。這組動作再重複兩次。這就是道教標準的三拜九叩。

凝神,輕輕的敲了三下磬。

“天無氛穢,地無妖塵。

冥慧洞清,大量玄玄也。

常清常靜天尊。”

開篇一曲遠古而悠長的《澄清韻》,壇上一股無法察覺的靈力隨著煙緩緩升起,如果此時陳平觀察壇上壇下的神像及牌位,就會發現,有一道金色的流光正在上面緩緩流動著。

接下來,便是八大神咒,八大神咒運用特別廣,幾乎所有的法事科儀的開篇,都是這八大神咒,八大神咒的開篇是《淨心神咒》,目的是為了讓自己身心進入“靜”的狀態:

太上臺星,應變無停。

驅邪縛魅,保命護身。

智慧明淨,心神安寧。

三魂永久,魄無喪傾。

而接下來,則是《淨口神咒》、《淨身神咒》、《安土地神咒》、《淨天地神咒》、《祝香咒》到最後的《金光咒》。原本還有一個叫《玄蘊咒》,以前的天師府的早晚課是有《玄蘊咒》的,但後面被就沒有了。因為現在很多科儀上唸的經文都經過了簡化。不過陳平的師父,是要求陳平唸完整的八大神咒。

陳平用弋陽腔念著,同時敲擊著木魚,而此時,如果有人在他旁邊,會看到他的身上泛起了一道微弱的金光。

接下來就是《開經偈》了,這個也說明此篇經文正式開始。正一早晚功課經是道教的入門經,裡面由許多經文組成,而第一篇經文則是《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這篇經文主要修道需要保持一個什麼樣的心,以及如何保持這種心。這個裡面提到了“遣欲”,和佛教不一樣,佛教是要六根清淨,是需要“禁慾”。而道教裡說的“遣欲”,這個“遣”,並不是“禁止”,而是調遣,派遣,支配。

意思是修道人並不是說要禁慾,而是要學會調遣自己的慾望,去支配自己的慾望。因為道教講一切存在都有其意義。包括慾望。所以道教講究人不能被自己的慾望控制,而是要自己能控制自己的慾望。所以很多人會認為道士應該也和和尚一樣,不問世事。其實不然,道士講究的是現世,遇到問題就要解決問題,而不是放下問題。同時,道士更講究逍遙,這個“逍遙”二字,在莊子的《逍遙遊》裡最能體現。當然,逍遙的前提是正道。講究的是身心通透,自然而然。

第二篇經文則是《高上玉皇心印妙經》,這篇經文,可以說是丹道的入門經,也是道家修煉的入門。比如這篇經文一開篇就說:上藥三品,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