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56章 冬至快樂 (第1/3頁)

加入書籤

今天週二,2004年12月21日,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之一,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傳統節日。外婆常常告訴九月,“冬至大過年”。一直以為是外婆自己說的,原來古代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有這種說法的,是一直來就這樣說的的,這也證明人們對冬至的足夠重視。

在花鎮這裡,是有過冬至的習俗的。一般冬至的時候都要敬神拜祖和家族聚餐,老老少少相聚一在一起,聊一聊家常,嘗一嘗美食。每到這天,家家戶戶就要殺雞或殺鴨祭拜祖先,有的還會在冬至前一兩天包肉粽子。

在廣西冬至團聚、祭祖的習俗與春節略同,此俗在廣西各族中普遍流行。客家人有“冬節晤返回祖宗”的說法,意為冬至日凡因事外出者要返回家中與家人團聚和祭拜祖先,否則便被視為對祖宗不敬不孝。武宣、南寧等地,已嫁婦女於冬至白天可到孃家“吃冬”,但須於天黑前趕回夫家;如不能趕回夫家者,則要到外族人家留宿過夜。

冬至醃製臘味食品是廣西各族普遍存在的習俗。冬至前後才有北風,幹風天,準備過年度冬食物,臘物必須在短短的一個月完成,家家戶戶忙碌購買豬肉做臘肉,有的還做臘雞、臘鴨、臘魚、臘豬頭、臘腸、臘血腸等等。冬至醃製的臘肉、臘腸、臘鴨色好味香,可長期儲存而不變質。

在我們大橫縣,清江、大橋等地有吃“雙冬”的說法,就是在冬至的前一天邀請親朋友好友一起到家中“吃社”,邀請的親朋好友越多越熱鬧,寓意來年更興旺。還有在冬至包粽子等的習俗。當然,更多的是在冬至這一天閤家團聚,共同慶祝。

當雪花飄落在寂靜無聲的大地上,你是否已經感覺到,一個純淨的冬季已經來臨?或許大多數人只是嫌冬天把火熱的激情帶走,而搬來了寒風和飄雪。但是,誰又注意過冬日的一個重要的節氣——冬至呢?

冬至,在我們眼中,或許只是一個在地理書上記過的日子,一個平淡的12月22日。但是在中國古代,我們的老祖先們對這一天卻極為重視。古時,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足見人們對冬至的重視。人們認為:冬至過去,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吉日,應該慶祝。許多地方在冬至這一天,都有“九層糕”祭祖的傳統:即用糯米粉捏成許多動物的形象,放入蒸籠,蒸好後將其放在祖祠的牌位前,以示祭祀。祭祀之後,親戚們還要一同舉杯暢飲,聯絡感情,稱為“食祖”。但是,冬至的一些風俗習慣並沒有被人們完整地保留下來,尤其在今天,冬至可以說是無影無蹤了。而在上文中提到地“九層糕”也只能在史料中才能看見了。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擔心。

傳統節日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古代一直被人們高度重視:從除夕春節,到元宵清明端午節,再到七夕重陽,冬至,每個節日都有著各異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內涵。而在今天,全球化的浪潮正席捲著改革中的中國,中國傳承了數千年的民俗節日也受到了外國洋節的猛烈衝擊,正一步步走向社會的邊緣。更多的年輕人喜歡過聖誕節,情人節這樣的西方節日,而春節,冬至一類的節日正在淡出年輕人的視野。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尋找冬至,尋找的不僅僅是冬至這個節日,而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只有每個人時刻銘記著句話,傳承了五千年的民族血脈才不會中斷。

冬至吃湯圓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習俗。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節氣,過了這一天,白天就會變長。冬至最有趣的就是吃湯圓了,湯圓代表團圓,吃了湯圓就長一歲了。

今天一大早,媽媽就提著籃子,到超市去買糯米粉,準備晚上做湯圓。

到了晚上,爸爸拿起媽媽早上買的糯米粉開始做湯圓了。爸爸先把糯米糰放在一個容器裡,開始搓湯圓,我掐一個糯米糰,跟著爸爸的動作。他又揉又搓的,鬆鬆乾乾的糯米粉被爸爸這麼一搓一揉,變成粘粘溼溼的一團。我使勁搓,可總是那麼不盡人意。軟軟的米粉團在我眼中也變成碎碎的,一塊塊的,彷彿洩了氣的皮球。看著爸爸搓的湯圓,又圓又光滑,別提有多可愛了,看得我直急。

這時,爸爸對我說:”你用力要均勻,慢慢來,心急吃不熱豆腐。“我學著爸爸輕柔地搓起來。嘿,這下成功啦!看來搓湯圓還有訣竅呢!在搓的過程中,爸爸還故意把一些搓得小,一些搓得大。我有些疑惑,像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爸爸看著我這個樣子,笑著說:”做得有大有小,代表著家庭老老少少團團圓圓。這才叫冬至嘛。“我恍然大悟,於是我和爸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