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48章 一起去爬山 (第1/2頁)

加入書籤

九月生日那天,她計劃著生日第二天,也就是週末出去玩一下。於是她詢問外婆:“外婆,聽說花鎮城西北三公里有一座我沒有去過的山叫娘娘山,山上還有一座廟叫“娘娘廟”。

外公、外婆他們對這座山以及這座廟是很熟悉的。他們說這座廟是為了紀念一位陳娘娘而建的,她的動人故事已經在這個縣城傳了好多年了。

外婆說,“那座廟宇是唐朝建立的,叫“娘娘廟”。陳娘娘的事蹟流傳流傳下來,到了宋紹興皇帝,被皇帝敕封為“慈感淑慧夫人”,“娘娘廟”改稱“慈感廟”。可惜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在破四舊的時候,廟宇遭遇劫難被毀。而今天的廟宇是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重建的。人們又在原址重新修建了廟宇,陳娘娘的精神已經浴火重生了。”

陳娘娘也叫“陳十娘”,她是一個心地善良,喜歡做善事的人。她給鄉親們治病是從來不收錢的,她經常為鄉民排憂解難,深受鄉鄉親們的尊敬和喜愛。”

那年30歲的陳娘娘在家門前的水溝裡捉到了一條紅色的大鯉魚。她剛要把魚殺的時候,突然,進來了一位白衣人。白人馬上制止了她,並說道:“這大紅鯉魚是不能吃的,要趕緊放回水裡,還有立刻去到山頂上避難。” 陳娘娘聽後,把鯉魚放回水溝裡,急急忙忙集合所有村民們,並告知村民們即將有災難來臨。

陳娘娘帶著村民們一爬山上避難。可曾想,他們剛跑到山頂上,一聲巨響,整個村子變成一片廢墟,而陳娘娘的家就變成了一個池塘。等眾人要感謝陳娘娘的救命之恩時,發現她已經“羽化成仙”。一夜之間,螞蟻群在陳娘娘羽化的地方堆起了一座墳墓。”

陳娘娘放紅鯉魚救村民而羽化成仙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後人把陳娘娘成仙的這座山稱為“娘娘山”。山上修了的廟叫“娘娘廟”。

外公接著說:“慈感廟原來是坐西向東的,在廟宇的東邊是平原大地,西邊是百里群山,左邊有一個嶺頭,右邊也有一個嶺頭相襯托,真的就像是一個仙人居住的聖地。原來的廟宇分成三鎮,前鎮和中鎮都塑有菩薩泥像,後鎮就是陳娘娘的塑像了。廟宇的門前是一個半圓形的地臺,高1米,長30米,寬也是30米。

傳說陳娘娘羽化昇仙後,在廟後的南側出現了兩口井,一口井出來的是酒,一口井出來的是米。不過,那年廟宇被毀壞,兩口井也被破壞了。後來,人們在修復廟宇時,也恢復了那兩口井,使它們重見光明。當時為了找到那兩口井,幾批人尋找了好幾天卻怎麼也找不到井口,最後還是有人建議燒香“請娘娘指點”。果然,按著香灰指示的方向去找,就找到了那兩口井。

聽了外公、外婆的介紹,九月已經迫不及待要去找朋友,約好明天一起去爬山了。娘娘山好高呀,外公說大概300米高。他們一行人來到山腳下,抬頭去望不見廟宇,畢竟是建在山頂的。九月他們慢慢地走上了臺階,聽說臺階有九千九百九十九級,九月心想:今天我就是來驗證一下是否真的有那麼多級石階?

其中有一個朋友體力不是很好,才走了三分之一路程,就已經上氣不接下氣了,大家決定休息一下,站在階梯上,看著來時走過的階梯,可是九月已經不記得剛才數了多少級階梯了,一邊上山,一邊數數,真的不容易。

中途他們還休息了兩回,站在不同高度,俯瞰山下的一切,感受著一級石階一個故事,那九千九百九十九級階梯,可不就是九千九百九十九個故事了。他們終於可以到達山頂了,站在山頂俯瞰山下的村莊和農田,山下風景盡收眼底,真的體會到了“一覽眾山小”。看向西面,山峰連綿不絕;看向北面,那裡有見證當地兒女抗日壯舉的山嶺。如此美景,真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廟前依然存放著清朝道光廿八年的石刻碑,“慈感廟”三個字依然清晰可見。廟前的那一口大鐘,當人們敲響它的時候,鐘鳴十分宏亮,響徹雲霄。

關於木棉樹的傳說,九月也聽外婆說了。她高興地和朋友們講了這一個傳說。想當年,山上有一株千年的木棉樹,它是與廟宇共存亡的。破四舊的時候,人們把廟毀了也把樹弄倒了。相隔幾十年後,廟宇修復後,倒了木棉樹也重新開始長芽了,而且同時長出三棵木棉樹。

接下來,九月一行人到了廟宇的後面,找到了傳說的出酒井、出米井。不過出於安全考慮,井口用不鏽鋼圍起來一圈。哪怕人靠近一點看,也不會擔心掉進去。不過,兩口井再也不也不會像傳說那樣流出米和酒了。

傳說,已經成仙的善良的陳十娘在天上看見在山上做工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