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34章 摘捻子 (第1/2頁)

加入書籤

進入八月,山上的捻子開始成熟了。家裡只有零零散散的農活了,那上山摘捻子就是小夥伴們的最愛了。捻子是山上的一種野果子,村裡的小孩都喜歡吃的。大人們為了製作捻子酒,也會上山尋找捻子。

上了初中後,小夥伴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擔心山上的墳堆、擔心自己會踩到不吉利的東西了。一到捻子成熟的季節,就紛紛組織小夥伴一起上山摘捻子了。九月也終於知道捻子的學名是桃金娘了,還知道它名字的來歷,以及其他地方對捻子的不同的叫法。今年暑假再次上山摘捻子,童年的記憶再次浮現在眼前。

小時候的每年清明去山上掃墓的時候,就會看見不少開著花的捻子樹。小時候不懂,以為那個是野桃花,因為它的花長得好像桃花,顏色也和桃花一樣,有白色的、粉色的、紅色的……小舅舅就會告訴她,那個是捻子的花。

捻子的花是會變色的,這才會在山上看見那麼多顏色的花朵。捻子的花朵最初開花時是白色的,漸漸地再變成紅色、玫瑰紅、紫紅色……當這些不同顏色的捻子的花朵聚在一起,真的很好看,儼然是山上的一道秀麗的風景。

小時候,外婆曾經偷偷告訴九月,如果想吃捻子,一定要趕在在中元節前把它們摘回來,過了中元節就不要再上山摘捻子了,說捻子上面會有“鬼手印”。九月便把這回事和其他小夥伴說了一下,他們也是半信半疑的。畢竟大人們都說過,“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小時候聽著這些鬼故事是非常害怕的。

長大後才知道就是民間的說法“六月六,捻子慢慢熟,七月半,捻子熟到爛”。過了中元節,熟透的沒人摘的捻子就會自己脫落下來,或者被鳥兒吃了。老人們也是擔心小孩子偷偷上山摘捻子,怕出事而編出來。不過,在中元節前摘捻子了,給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也就都是在這之前上山採摘捻子了。

每到八月,農曆七月的時候,孩子們頂著最曬的陽光,提著袋子或籃子,開始在山上游蕩找尋捻子。只要誰發現了捻子樹,就會大聲喊,“這裡有捻子。”其餘人聽聞後,都來了精神快速跑過來。那時小夥伴們也不敢分散得太遠。因為捻子生長在的山上,那裡有很多墳頭的。儘管是大白天的,但沒有大人的陪同,其實大家心裡還是有一絲絲害怕的。

記得有一年,一群小孩子上山摘捻子,大家一開始都是很開心的,一邊摘一邊吃,還不時說上一些鬼故事。在趕往下一個山頭的小路上,路過茂密的草叢,一個小夥伴不小心陷入草叢裡,嚇得她哇哇大叫。其他小夥伴趕緊過來,把她拉起來,定睛一看原來她踩進了一個空棺材裡面。膽子小的小夥伴也不禁嚇了一跳,喊著大家趕緊離開。

不嫌事大的小夥伴還把自己看見過骨灰罐子的事情說出來,或者掃墓時踩到棺材板的事情誇大了描述給其他夥伴們聽。大家又不禁想起了電影裡的殭屍片、鬼片,自己又腦補了一下劇情,自己把自己嚇給連捻子都不摘了,趕緊下山回家了。

夥伴們在摘捻子的時候會發現,捻子的果實也會變顏色。在捻子樹上的果實,大部分是黑紫色的,也有個別是偏青色的,或有的是黃色的,有的是紅色的。大人們早早就提醒上山摘捻子的孩子們,一定要摘黑紫色的果實,那個是已經熟透的捻子。摘了其他顏色的捻子是不能吃的。

關於捻子的樣子,有的小夥伴覺得它長得好像一個小酒杯一樣,有的小夥伴覺得它像小葫蘆一樣, 九月覺得它長得像一口小水缸,頂上再蓋上一個小蓋子 。九月和小夥伴們在山上搜尋捻子的蹤影。只要發現了捻子,大家都會快速趕過來,把捻子採摘下來。

不過有時候都是先滿足自己的胃,採摘下來的捻子在衣服上擦幾下,直接就放入嘴巴大口吃起來了。把果汁和果肉吃掉後,再把果皮吐出來。也有小夥伴給捻子剝了皮,露出不過她的手就慘了,手指和指甲都會被捻子的果汁染成了紫色。而其他人摘得快也吃得快,不一會牙齒和嘴唇也變成了黑紫色,衣服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被濺到也染上了紫色。

小夥伴們摘得快,吃得也快,不光是滿嘴和牙齒都被染成了紫色的,就連衣服上也是。夥伴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就哈哈大笑起來,歡樂的笑聲在山間迴盪著。

捻子的味道是非常的甜美的,有時候還帶有一點酸味。夥伴繼續搜尋著山上的捻子樹,進行捻子採摘,不敢吃太多,就把捻子裝入袋子裡或者籃子裡,拿回去給家裡人嚐嚐。因為家裡人都告訴他們,捻子的果實不能多吃,吃多了到時候大便就困難了。如果不小心吃多了,下山回家後一定要馬上喝上一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