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章 一方水土 (第1/1頁)

加入書籤

董九月,一九九零年出生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她九個月大斷奶後,就被爸爸媽媽寄養在外公外婆這裡。媽媽是本地人,十六歲外出打工,認識了一個外地人也就是她的爸爸,於是就嫁到了外地。媽媽覺得自己還年輕,需要工作養家餬口,因此把九個月大的孩子在自己的父母這裡。可為什麼不是放在老家呢,那時男方的哥哥也是喜得貴子,老人無法照顧兩個差不多年齡的孩子。

九月還小不懂事,村裡的大人就愛和她開玩笑:“小九月,你爸爸媽媽不要你了!那麼久都不回來看你”。其他小孩子也在一旁附和:“你是野孩子,我媽媽說了不能跟你玩。”九月聽後就哭著跑回了家,找到外婆問:“外婆,外婆,他們說我爸爸媽媽不要我了,我真的是個野孩子?為什麼他們都不回來看我?”

外婆一邊擦拭九月的眼淚,一邊說:“人家是開玩笑的,你爸爸媽媽工作忙,等他們不忙了就接你回去過年。不要理會別人的閒言碎語。”外公則是氣憤說:“這些人就是吃飽了撐著沒事做,拿一個小孩子開玩笑,我得跟他們理論理論,淨欺負一個孩子算什麼本事”,邊說邊走出了家門。

“九月,你就把這裡當你的家,外公外婆都會好好保護和養育你,不會讓你受別人欺負的。”外婆慈祥地看著九月。

外公的村子吃水不方便,全村人都需要到一里地的水井挑水。那時,每家每戶都有一個用來裝水的大水缸,家裡身強力壯的人就要大清早去挑水,把家裡的水缸裝得滿滿的。井裡的水除了用來吃喝做飯,也用來洗衣服。每天早上,婦女們就拿好桶、衣服,帶上洗衣粉,圍繞在水井旁一邊聊天,一邊洗衣服。九月也是常常跟著外婆去水井處洗衣服,水井出口稍微比旁邊高出那麼一點點,不用擔心洗衣服的水流進去。水井旁還有幾個不大不小的魚塘,九月總是拿出提前揣兜裡的瓦片,玩起了瓦片水上片的遊戲。

村子很小但很美麗,有一片連著一片的稻田,有大大小小的魚塘,有翠綠翠綠的竹林,有清澈見底的小溪……九月最喜歡的地方就是村裡的竹林,那裡空氣清新,更重要的是外公告訴她:“竹林裡的竹子是不同種類的,所以會有不同用處。有的可以編製成籮筐、竹籃子、雞籠等;有的可以用來當柴火邵;還有的可以用來搭建房子……”原來村裡的竹林真的是一個有“寶藏”的地方。

每年秋冬季節,村裡人就會去竹林檢查一遍又一遍,撿一些枯死的竹枝或者是挖一些老竹頭,留著燒火或者冬天烤火。一般竹子身上也包著一層竹皮,等竹皮掉落的時候,孩子們就會把他們裝到蛇皮袋裡帶回家用來點火,因為比竹葉要大,好燃燒。九月一般也會參與撿竹皮,她找了根又小又長又軟的竹枝,把竹皮一張張串連起來,一路拉著回家,嘩啦啦的聲音,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

泥濘的小路從竹林中穿過,外公有著一門好手藝,編織能力很強。他經常會去竹林砍下竹子,拿回來修整過後,用來編制籮筐、竹籃子、雞籠等等……每到趕圩的日子,外公帶著九月去街上賣編織好的東西。外公笑眯眯地說:“等外公賣了這些東西,就給你買糖吃,好不好?如果把這些東西都賣完,今晚就可以有肉吃了。”九月點了點頭。

那時學校的外牆上刷著那幾個大大的紅字“不送子女讀完九年義務教育,是違法行為”。家家戶戶都要送孩子上學,可是學費、雜費又是一筆很大的支出,尤其是家裡小孩多的。村裡的很多人只在家勞作,種著一畝三分地,過著清苦平淡的生活。也有不少年輕人,開始背井離鄉,外出務工。

轉眼,九月就到了上學的年紀。村子裡的孩子都要上完一年的學前班,才可以上一年級。學前班也是在小學裡面的,不過是在那一片片矮矮的瓦屋學習。九月心想:我要快點長大,然後上一年級,去那個小樓裡學習……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