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377章 內憂之慮 (第1/3頁)

加入書籤

跛足之師!

在專員公署年後擴建的後院民團司令部內,當跛足之師四字於房間內迴盪時,這間並不算寬敞的會議室內,氣氛立即變得有些異樣,而在這異樣之中,這間裝有冷氣機的會議室內,顯得越來悶燥起來。

悶熱的天氣,使人們陷入一種急躁的情緒之中。即便是在南方的夏季一旦來臨,熱浪就排山倒海一般襲擊著人們。科學家發明了空調機,能夠使室內的氣溫降下來,可是空調機卻只能降低室溫,而無助於排解人們心間的悶燥。

煩燥與不安!

這正是管明棠此時內心最佳的情緒寫照,他的視線沿著鋪著黑色滑絨布的會議桌向兩側坐著的人們身上投去。

王庚、王之、戴昭然、王正、黃恭壽、陳家騄、汪準、李謨焌、謝明旦、湯爵芝……毫無疑問這或許是中國當今最“高智商”的軍官團了。

縱觀中國近代軍事留學的發展歷程,自19世紀中葉開始,西洋列強頻頻入侵逼迫著滿清不得不進行軍事改革,並試圖選派軍事留學人員向西方學習製造堅船利炮和指揮作戰的方面,面對來自海上的威脅,滿清陸續派遣了幾批海軍留學生赴英、法留學,20世紀初,隨著滿清對陸軍建設的重視陸軍留學生迅速激增,主要集中於日本,民初十年,大小軍閥割據一方,各軍閥集團為增強自身實力,也紛紛選派人員出國學習軍事,日本依然軍事留學的首選國家,南京政府建立後,同樣十分重視軍事留學教育,並於30年代將陸軍留學重點轉向德國,而軍事留美生的派遣在19世紀末美國國內排華氣氛高漲的大背景下未能成行,直到20世紀初,才有軍事留美出現,遠遠遠落於軍事留歐以及留日。

軍事留美人數稀少,或許在量上遠無法同軍事留歐、留日相比,但從質上而言,其整體水平之高,遠遠超過留日生和留歐生,他們之中許多人還同時在美國著名的地方院校就讀過或獲得學位,可謂是真正的文武雙全。

而此時面對這些軍官,管明棠在內心深處更多的是慶幸,慶幸歷史的玩笑,這此可以說是中國最優秀的軍官在歸國後,正值軍閥割據,派系林立的動盪時期,國內軍事學堂的畢業生形成不同的派遣,不同的教育背景成為他們獲得彼此認同,構成不同派別的主要因素,儘管他們在知識結構和軍事素養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但他們與國內軍校培養的畢業生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作為接受美國軍事教育和訓練的職業軍人,他們特別的出身,使其在各派系的爭權鬥爭中,成為了局外人,即便是中央軍中,雖受任用,但依然倍受排擠,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其中許多人最後不得不黯然退出軍界。

也正因如此,自己才能透過清華大學的關係,將他們收為已用,在另一個時空之中,這批中國近代最優秀的軍事人才,因受到排斥最後大多湮沒無名,而現在,在這個時空之中,他們絕不會再湮沒於歷史之中,可是,這一切必須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必須改變跛足之師的現況!

“誰能告訴我,為什麼現在這裡是一支跛足之師?”

在眾人的沉默中,管明棠道出了這個問題,對於這些人而言,這似乎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問題了,但卻不易回答,因為涉及到一些敏感的,政治上的問題,而對於這些在軍隊中曾飽受冷落、倍受排擠的軍官來說,儘管心中有了答案,但大都依然選擇了沉默。

對於這種結果,早有意料的管明棠則直接說道。

“記得在我邀請你們來邯彰參與地方建設的時候,曾說過,在這裡不要有什麼顧忌,我們來到這裡,是為了進行一場全新的建設,與過去截然不同的建設,現在依然是,這其中自然有國防建設!”

“司令,現在專區或許有民團,但實際上,民團只能作為國家動員體系中的一部分,在面對入侵的時候,以現有的民團體系,並不能用於抵禦他國入侵!甚至不能用於守衛地方!”

言語隱晦的王庚道出了邯彰專區的一個“軟肋”。

“民團故名思議在其意在於“寓兵於民”,而邯彰民團其成在於這四字,其敗亦在於“寓兵於民”!”

““寓兵於民”只是行以動員,行以補充,而不可為戰時主力!”

“……”

“司令,邯彰民團初建時,最大失誤在於……”

在你一句我一句的暢所欲言中,管明棠則只是不住的點著頭,在聽到王庚的這句話時,管明棠將視線投向了這位有著“間諜”之罪名的民團參謀長。

“在於裁撤各地保衛團!”

裁撤各縣保衛團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