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367章 中國需要 (第1/3頁)

加入書籤

作者寫書不容易,希望喜歡這本書的您能夠支援正版閱讀!!

我們的每一次點選、收藏、推薦票,每一份打賞、書評都是對作者最大的支援!!

——————————————————————————————————————

創世地址:

章節連載總貼:

——————————————————————————————————————

“和中國那種擁有雄厚資源的龐大帝國進行戰爭,是許多年裡可能犯的最大錯誤了。你們開始無疑會獲得成功,俘獲他們的船隻,摧毀他們的商業。但你們會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力量。他們會被迫想方設法反抗你們,保衛自己。他們會想到,並且會說:為什麼我們要受來自那麼遠地方人的欺壓,讓他們為所欲為?我們必須使我們自己和這個國家一樣強。我們必須造船,我們必須在船上裝上大炮,我們要有和他們一樣的裝備。”他們還會,從法國和美國找來工匠和造船師,甚至去倫敦找。他們會建成一支艦隊,然後或早或晚,打敗你們。”

或許拿破崙·波拿馬從沒有說了“睡獅論”但是這段在1817年與奧米拉醫生在科西嘉島上的這一段對話,卻點出了中國走向強大的一個必由之路——外國人才以及技術的引進,對於中國這個落後於世界百年的國家而言,引進外國技術以及技術人員,是實現國家富強的必由之路。

從留美幼童為始,中國開始向國外派出留生,這種自我造血式的向西方學習現代科學技術的腳步雖然沒有停止過,但直至六十餘年後,當北方公司設立新區開始在新區內規劃建設起一座座現代化工廠、研究機構的時候,人才不足依然困擾著公司的發展,畢竟國家數十年的積弱、工業的落後,使得那些在國外接受教育並取得優秀成績的專家學者,更長於理論而少了“實踐”。

實踐經驗的欠缺、人才數量的不足,直接致使公司不得不大量引進外國專家以及技術人員,甚至於高階技工,民國二十三年的新區,恰如這個飢渴數十年的國家一樣,對於人才的需求幾乎從沒有滿足了。

“每個月,都有一艘滿載著美國的專家、學者以及技術人員的郵輪,從舊金山駛出,駛往青島,在大蕭條中失去工作的美國人,在大洋彼岸獲得了新生……”

恰如《紐約時報》上的報道一般,在過去的兩年間,邯鄲西南的北方新區成為了全中國僅次於上海租界的,外國人在華最大的聚集地,多達一萬名來自美國的專家、學者以及技術人員和四萬餘家屬在新區內工作、生活著。

在新區,幾乎每一家企業內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在新區內的十三所高等學校內,同樣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即便是在街道同樣也是如此,雖說新區的人口以每月近兩萬人的速度增加著,可是相對應是,這裡的外國人同樣以每月兩千餘人的速度增加著,大蕭條使得許多美國人願意離開那個曾充滿希望的國家,前往任何一個可以提供工作的國家。

“叮鈴鈴”在腳踏車的鈴聲的督促下,騎著腳踏車的內森越過前車,朝著工廠的方向駛去,每天清晨,他都是如此騎著腳踏車往來於路程超過6英里的家與工廠之間。

“早晚有一天,我會買一輛汽車!”

在路口等待紅燈的時候,看著那寬敞的道路上,僅停著十幾輛汽車、公交車,內森於心底如此尋思著,甚至在他看來,在新區的道路上,沒有汽車,是一件讓人極其失望的事情!在美國的時候,作為一名工程師他也曾擁有汽車,而現在,他卻只有一輛“飛人”腳踏車。

或許,汽車是他最大的遺憾,現在他和家人的居住環境,遠優於美國,只不過在中國汽車的售價太過昂貴,一輛二手的福特汽車,都需要五六千元,對於每個月薪金六百元的內森而言,或許並不算貴,但價效比實在太差了。

“也許,我應該給自己設計一輛汽車!”

在內森的心間浮現出這個念頭的時候,隨著綠燈的亮起,路口的警察轉向時,原本被堵於路口的人們立即像是潮水一般,越過停止線,而內森同樣也在這潮水之中,在經過路口時,望著那些騎著腳踏車停在停止線後等待紅燈的路人,他在心裡到是有些佩服這些人,佩服他們的耐性,當然內森同樣也知道,人們之所以遵守秩序,更重要的原因,恐怕還是路口警察棍子的威懾,對於敢於違反交通規則的路人,警察從不會吝嗇手中的棍棒。

十幾分鍾後,內森騎著腳踏車進入工廠,工廠位於航空技術研究所後方,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