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95章 現實 (第1/3頁)

加入書籤

一個沒有大抱負更有些自私自利的小人物、一個被迫捲入大時代的小人物和小人物們的故事。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國的每一寸山河,都流著烈士的鮮血,都堆積著烈士的森森白骨……

只願這山河常青……

……………………………………

……………………………………

請大家踴躍發帖,活躍本吧!

有能力的同學,請前去創世支援。

……………………………………

章節連載總貼:

十一月,一場冬雪降下之,紛紛的雪下了三四天,瑞雪兆豐年,許是應了景兒的,近晌午的時候,雪停了下來,天空很快便恢復了藍湛湛的,明裡透著亮,亮裡透著藍,只有家家屋頂上的縷炊煙使得這寒冬多出了一些人氣。

莊戶人家閒不下來,幹了半輩子農活的楊青山依如往日一樣,滿身是勁地掃著院子,雖說那土坯屋子半搭著房頂,這院子看似早就破舊不堪了,可他還是覺得渾身是勁兒,幹起活來,更是顯得很是認真,雖說這家裡加上兒子,也就三個光棍漢兒,可這家裡、院子裡,收拾的那是一個乾淨,那是一個利索。

這倒不是因為前個,楊家大嫂子親自上門把婆家侄女說給了他那大兒子,而是因為那鄉里鄉隊的王志餘王隊長說過,這裡家裡要保持衛生,保持衛生,才能少得病,人才能壯實一些。

旁人說的話,楊青山不信,可對於王隊長說的話,他卻不懷疑,現在,別說懷疑,那怕就是有人說他個壞話兒,楊青山第一個就不饒他。

前陣子,那個在鄉村簡易師範讀書的後生說道隊長是政府的狗腿子,當時就惹急了楊青山,他操起木棍,就抽起那後生,別瞧他識字,在鄉親們眼裡頭是“有出息”的,可他說的那話卻不透理兒,若是沒有當初隊長到他家好說歹說的,楊家又豈會有盼頭,這鄉親們又豈會有盼頭?

今年是好年景兒,對於楊家莊的其它家來說,這好年景要等著明年,可對於楊青山來說,這好年景就是今年,明年,只會更好,這不,老大的媳婦都說好了,過去,有誰願意把姑娘嫁到他老楊頭家裡。

過去,雖說家裡守著四畝多地,可也就只夠三個漢子勉強吃個半包的,一年到頭想添件新衣裳都不成,可今年鄉隊的隊長在莊子裡找人種那個“良種麥”,這莊子裡一個個的都搖著頭,不願意種,最後若不是被那王隊長給說動了,怕楊青山也不會去種,反正就那幾畝地,折騰去吧,反正研究所許了,低產包賠。

種的小麥是晚麥,種麥的時候,人家是一點點的根著,後來,還守著窩的教他堆肥什麼的,這一畝地上了千把斤肥,那地裡的草,更是鋤上幾遍,那會,莊子裡的人還笑話楊青山跟著折騰,笑他是想發財想瘋了,的確,他就是想瘋了,窮急了。

最後到了秋,一切都不一樣了,一畝地足足打了六百斤洋麥,四畝三分地,打足了兩千斤小麥,實際上,從麥子打了穗的那天起,這莊子裡的人看那麥,看楊家的眼光就不一樣了,從打穗的那天起,這莊裡莊外的人就在那和他商量著收了麥換種,任誰瞧著那穗,都知道,這一畝地,至少能收五六百斤糧食,過去那麥子一畝頂破天了,也就百十斤。

兩千斤小麥都讓研究院收走了,說要是制種,雖說楊青山手裡一斤都沒落著,或卻落著六十三塊現大洋!這不過就是一季的收成,再後來,研究院又給了玉米種子,第一次,這入了冬,農活閒下來的時候,楊青山不僅沒欠一分錢,反倒還剩下了將近七十塊現大洋,這不,剛置下了一畝地。

嘩嘩的掃著院子,楊青山的臉上帶著笑,把一堆老陣土掃到牆角,看見這一堆老陣土,他想起來隊長的好來,心裡痛快的像是喝了兩晚老甜酒似的。

“這日子,總算是有個盼頭了!”

可不是嘛丨

不單楊青山家,就是這楊家莊今年也都有了盼頭,他家收的那兩千斤麥子,被研究所製成了良種,今年楊家莊,家家戶戶用的都是那個種。

盼頭!

又是一個夜晚,走出鄉隊那間簡陋的辦公室,王志餘還是朝著那麥田邊走去,雖說麥還出芽兒,可在他看來,今年的這一季冬麥,就是來年老百姓的盼頭。

“王隊長,又瞧著田那,這麥不到打穗,誰也不知道收成不是……”

聽著那有些沙啞的聲音,王志餘便知道,說話的是趙之翔,在鄒平實驗縣,縣政府委任地方上有勢力的上層士紳為鄉理事,主持全鄉及鄉學的一切行政事務。而他正是鄉理事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