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1263第1263章 黃金時代 (第1/2頁)

加入書籤

“二次世界大戰,在某種程度上而言,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的格局,首先是英國被徹底的排除出了世界事務的領導地位,這很簡單,只需要一次會議,在開普敦會議期間,在一張桌子周圍,透過幾個小時彬彬有禮的會談,就達成了。

再就是,蘇俄成為了歷史,當然,或許,現在蘇維埃的國旗依然在南亞次大陸飄揚著,在新德里的紅場上,蘇印的領導人們每年都會檢閱他們的部隊,但世界領導事物的領導地位,卻不是他們所能得到的。

在那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結束之後,全世界的人們都看到了三個國家的崛起,戰後的世界幾乎所有事物都是圍繞著三大國進行。

美國因其強大的國力與經濟,而成為西半球的主宰者,在戰後的時代中,一直充當“秩序守衛者”的角色,在聯合國的旗幟下,繼續以悍衛著自由。

透過戰爭控制了整個歐洲的德國,直到今天仍然拒絕歐洲大陸國家加入聯合國,而是透過歐盟對歐洲各國實施著政治上以及經濟上的控制,在西歐法國、比利時、荷蘭以及丹麥,儘管根據《日內瓦停戰條約》德軍撤出,保持了某種程度上的獨立,但作為中立地區經濟政治卻受到德國的影響。

而在亞洲,人們則見證了一個奇蹟,曾幾何時,蘇俄的國家建設是令人驚訝的,但相比之中,中國的建設與國家實力的提升越達到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在透過談判以及制憲解決了國內的政治問題後,實現真正統一的中國立即煥發出令人驚訝的生機,在短短的十年之間,中國的工業實力便一躍與德國並駕齊驅,儘管仍落後於美國,但是中國在尖端科技上卻將兩國遠遠的甩在身後,其發明的電晶體、電子計算機以及數控機床最大程度的改變了工業發展的方向,中國製造的琳琅滿目的商品,將人類的生活帶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而當“東方一號”人造衛星,在太空軌道上翱翔時,幾乎全世界所有的人們都在仰望著太空中那個象徵科技未來的奇異光點。也正是在那一天,一個新的時代開啟了!”

《戰後十年》愛德華?默羅

戰爭的結束意味著什麼呢?

意味著建設,意味著新生的開始,當全世界的軍人們扔下武器,脫掉戰靴返回家中與親人團聚的時候,世界的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為了解決美國的產能過剩問題、推銷美國的商品,使美國在與德國的對抗中處於有利地位,當然也是為了幫助那些陷入貧困中的國家,美國實施了馬歇爾計劃,根據這一“世界復興計劃”,南美各國以及英國、荷蘭、比利時丹麥等國,都向華盛頓申請經濟援助,甚至就連同作為三強之一的中國亦向美國申請經濟援助。

在最早獲得援助英國,其舉國上下更是對美國感恩戴德。丘吉爾更是讚揚歐洲復興計劃,稱之為“歷史上最慷慨的行動”。倫敦《經濟學家》週刊說是“從來沒有一個國家這樣正直慷慨去支援別的國家”。

“……或許,於一些國際事務中,我們與美國存在分歧,但這不應掩蓋掉我們對於美國人民真摯、深切的感激。”

在獲得美國援助的三年之後,蔣介石訪問美國時,曾於國會向美國人民表示感謝,而在感謝的同時,美國人同樣看到中國人開始在亞洲大陸開始了艱苦“拓荒”,引領著東亞和東南亞國家實施建設的同時,自身亦不斷的努力前行著,接著駕馭電波,控制太空。

無論是風靡全世界的“一美元襯衫”亦或是彩色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以及半導體收音機等各種家電,亦或是中國或者東南亞製造的廉價工業品,無不在某種程度上見證著中國不僅實現了工業化,而且開始成為“世界工廠”。

在蔣介石訪問美國時,對於美國人而言,美國人看到只是那兩隻贈送予華盛頓動物園的“貓熊”,此時的中國對於美國甚至對於世界而言,最直觀的形象便是憨態可居的“貓熊”,即便是擁有原子彈,亦沒有展現出咄咄逼人之勢,儘管在戰爭期間,中國曾蠻橫的“索要”亞洲,但在戰後的世界,無論是美國,亦或是德國都需要中國的支援,於兩國間遊走的中國,透過靈活的外交,使得國家獲得了難以想象的利益。

透過“馬歇爾計劃”中國自美國獲得了數十億美元的援助與貸款,而德國則透過其控制下的“歐盟”向中國提供了十數億馬克的貸款加之歐洲市場的開放,在外國資金援助下中國的經濟在短時期內實現了再次騰飛。

在另一方面,透過“亞洲復興開發計劃”的實施,東南亞以及日韓成為中國商品的市場以及廉價資源的供應地,透過精心的佈局,藉助商業的力量,在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