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103章 座談會 (第1/2頁)

加入書籤

北平,民32年的北平,或許其在華北經濟上的中心地位早已為天津所奪走,在文化上的中心地位,又為擁有數十家大學的邯鄲奪去,但在另一方面,這座城市卻依然是北方的政治中心。(首發)華北政務委員會、北方邊防軍司令部等一系列的軍政機構,無疑說充分的說明了這一點,實際上,現在的北平,又有小南京一說,畢竟,現在的設於北平的華北政務委員會主掌著華北三市四省的軍政事物,這裡的一舉一動總會是引起人們的關注。

不過現在,在這個初夏,人們所關心的卻是上百萬北方邊防軍的在東北的作戰,在許多國民看來,這是一場關係到民族尊嚴、國家未來的戰役,畢竟東北是日本人中國奪去的,無論中央軍在南方取得多少輝煌的勝利,無論北方邊防軍在西北如何橫掃千軍,對於國人來說,他們關注的卻只是東北,只是那片淪陷十二年的國土。

中國以其貧弱的國力,在西南、西北以及東北,同時進行三場戰爭,是國力所能負擔嗎?這樣的疑問一直困擾著很多人,儘管來自前線的有關勝利的訊息,讓人們長鬆一口氣,但依然有許多人帶著這樣,那樣的疑問。

“一個國家的沒落總會伴隨著另一個國家的崛起,不知是誰曾說出這樣的一句話,就地緣政治而言,這確實是不可否認的,實際上,在絕大多數時候,一個國家的崛起的根本,就是踏著曾經的強國崛起,歷史總是一再的告訴我們這一點!”

在華北政務委員會的主任辦公室內,面對著華北學界的名流,心情大好的管明棠在講述著他的觀點,或者說,是對未來的看法。

“自晚清以來,中國對日本一直剜肉投股,先讓琉球后割臺灣,還車載斗量送上鉅額銀兩,希望日本這隻中山狼能夠填飽肚子,感念大中華的溫厚寬仁,從此心生感恩之心不再得寸進尺!可我們都看到了,最終的結果是什麼!”

話聲稍稍一頓,管明棠看著會客廳內的這些人,胡適、傅斯年、陳寅恪、梅貽琦、潘光旦……曾經面對這些大師時,他已經沒有了最初的激動,不過對他們依然極為尊重,依然對其稱先生,畢竟,在很多時候,他都是做為一名“學生”向他們討教。

“在這個世界上一個強國的崛起,必須要踩著他國的廢墟作為代價,如果說,你們問我,未來,對於日本是什麼樣的態度,嗯……”

在他人的注視中,管明棠的語氣卻顯得很平靜。

“未來,我們會根據戰爭給予我國造成的損失,要求日本給予足夠的賠償,日本人不僅需要賠償侵略東北期間給東北造成的損失,還要賠償抗戰軍興時造成的損失,我想這應該是未來,我們同日本媾和的根本前提……”

這當然不是根本前提,根據同美國人達成的協議,對日停戰是以日本無條件投降,但現在這一切顯然不適合對外界宣揚,就像公司下屬的“經濟研究所”制定的“解除日本武裝”的計劃書一樣,都是深藏在保險櫃中的秘密。

“管長官,您應該知道,我們之所以來到這裡,並不是為了關心日本的未來,而是關心中國的未來,眾所周知,現在北方邊防軍兵分三路,一路於東北同日軍作戰,另一路於北蒙省防範西伯利亞日軍進攻,而另一路則於西北在中亞行動……”

當陳寅恪提及中亞時,他的臉色稍微一變,畢竟他和許多人一樣,都曾對俄國充滿了憧憬,而現在,曾經輝煌無比、創造了那個人間天國的蘇俄,卻在德國和日本的進攻下,正在成為一個歷史,而中國呢?原本應該作為蘇俄朋友的中國,為了自身的安全,只能選擇向俄國實施進攻。

有人曾指責過、有人曾責罵過、亦有人痛斥過北方軍司令部的決定,但對於他們的痛斥、指責,眼前的這個年青人,只是冷冷的回答,這是一個基於國家利益的決定,任何愛國者是決不會重視他國利益而高於本國利益。

在這一言論的影響下,似乎對他國的同情和支援,都成為了一種“背叛”,不過現在並沒有多少人會去在乎那個即將覆滅的蘇俄,就像他們所關心的是中國,是中國的命運。

“您是想問,我們是否能夠同時於多路作戰?”

面對陳寅恪的問題,管明棠先是沉默片刻,然後又認真的搖了搖頭。

“不能!”

管明棠的回答只讓眾人一陣譁然。

“管長官,既然不能,那為什麼還不……”

“是啊,管長官,這個時候,我們不更應該謹慎一些嗎?”

在他人驚訝的勸解中,管明棠默默的回答道。

“正是因為不能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