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217章 公司的未來 (第1/2頁)

加入書籤

“……大公司在默默地接管戰後的世界,不用鐵和血,只用金錢和物資。一切都是那麼廉價,那麼肥厚,那麼有前途,凡是重要的礦產、工廠、金融集團,都象吸盤一樣被國內的大財團、大公司吸進去,無可奈何,毫無辦法。……別人流了血,大公司和大財團得了天下。作為戰爭的一個衍生物,上百萬個新富階層誕生了……”

——《進步報》民33年1月17日

這場戰爭最大的勝者是誰?

許多人都認為是國家,無疑是國家是勝者,透過這場戰爭中國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中國的尊嚴得到了悍衛,同時國家還成為一個真正的工業國。國家似乎在這場戰爭中受益無窮。

在過去的三年間,總額超過一千億元的軍費撥款和打贏這場戰爭的旗號下,納稅人的稅金、養老金以及銀行存款都被迅速轉到各家軍火商的賬號戶頭上。他們自然不會把錢鎖在保險箱裡,金錢的生命就在於它的流動。商人們立刻用它們購置機器,試驗武器,更換陳舊的生產流水線,轉產有利可圖或利潤豐厚的武器系統。但對一些大企業和商人來說,無疑是一場財富盛宴,在中國南北,數以萬計的人成為百萬富翁,數以十萬計的人成為了富翁。

而在參與這場盛宴的賓客中,最為突出的代表,自然是北方公司,相比於其它企業,這家戰前營業額既佔中國gdp30%的大財團,更是在這場戰爭中,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突破——透過對東北敵產以及中亞、西伯利亞敵產的收購,公司的生產能力相當於全國工業生產力的65%,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不可逆轉的出現在這個世界上。

在過去的十幾年間,公司的影響幾乎擴散到中國的方方面面,在戰爭時期,軍人們手持北方製造的武器,駕駛北方的汽車、飛機,搭乘北方的艦船,用北方的藥物治療,所有的一切都是帶著“北方的印跡”。

在軍隊如此,在民間同樣也是如此,人們在北方置業建設的社群中醒來,坐上北方汽車製造的公交車或者北方重工製造的機車,而開動汽車和機車的燃料同樣是北方能源提供,前往北方企業中工作,在週末的時候,人們會在北方控股的“家樂福”購物,甚至在生病時,也會前往“北方醫療”接受治療,用的藥亦來自北方藥業,他們吃的麵粉、喝的牛奶、穿的衣服,其原料亦來自於“中國農合”。一個龐大的北方帝國影響著中國人的方方面面,以至於國人的生活根本離不開北方,以至於一些人甚至用中國人一生無法避免的三件事—死亡、稅收和北方—來形容這個商業帝國的龐大與影響。

就帝國而言,北方帝國是成功的,而與國內許多大公司不同,北方更多的時候,是著眼於未來,就像在戰爭時期,北方帝國就制定一個不同於將軍們的作戰地圖一樣,隨著戰爭的結束,在東北、在東南亞、在中亞以及西伯利亞,甚至還有剛剛投降的日本,帝國的事業被迅速鋪開,一切都是那麼的廉價,回報是那麼的豐厚。而這一切,完全源自於公司的遠見,也許,是商人的貪婪。

民33年2月1日,北婆羅洲首府山打根,在《上帝保佑吾王》的樂聲中,米字旗被降下了,同時伴隨著《國旗歌》的曲調,一面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被升起,記者們紛紛用相機、電影攝影機記錄下這一幕。

這裡是中國的殖民地?

當然不是,中國並沒有殖民地,過去沒有,現要同樣也沒有,但這裡為什麼會升起一面中國的國旗?

“……公司將致力於本地經濟工業開發,促進本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作為北方公司的總經理,孫郡在發表演講時,他的神情看似肅穆,可是他的內心卻在那裡激盪著,從今天開始,北方帝國將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商業經濟體,而是一個真正的“帝國”,而這個帝國甚至還有屬於自己的20萬平方公里“國土”。

早在西曆1943年10月下旬,北方公司駐倫敦分公司,便在倫敦同一家英國的北婆羅洲特許公司進行談判,希望收購其對北婆羅洲的所有權以及管制權,儘管北婆羅洲是英國的保護國,其對外關係由英國控制,但其所有權與管制權卻屬公司,這是世界上最後一塊“公司領地”。

初時,談判極為順利,特許公司的董事們根本無意出售公司,更無意將公司售於中國企業,而這一切,在開普敦會議召開後,發生了根本性的逆轉,在得知丘吉爾在東南亞殖民地問題上作出讓步後,公司董事會連夜召開了緊急會議,當夜即於北方公司簽訂合同,以113。萬英鎊的價格,將北婆羅洲的所有權轉讓於北方公司。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