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187章 打擊繼續 (第1/2頁)

加入書籤

“在作出對日本實施核打擊的決定後,幾乎沒有什麼人覺得在道義上感到內疚,他們也沒有向管長官有所表示,管長官也認為沒有人有這種想法。他已準備扔兩顆、三顆——甚至更多,如果它意味著拯救中國人的生命的話。也許,以現在看來,當時日本已經準備投降,但是如果沒有對其實施核打擊,戰爭仍會無限期的拖延,數以百萬計的中國、英美以及日本軍人會死於戰場,數以百萬計的日本平民會死於常規轟炸之下,因此,在我看來,對日本核打擊,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不僅僅只是起到督促日本投降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挽救了日本民族,以少數量的犧牲避免了更多人的犧牲,對日核打擊應該被視為一次人道且仁慈的一次行動!因為它拯救了數百萬日本軍人、平民的生命。”

前陸軍參謀總長楊傑《我的戰爭回憶錄》

在山東榮成航空基地,關於第二次襲擊的命令共印了三十二份。此後,如何使用和何時使用原子彈已由參謀部參謀官聯席會議決定。起飛時間定在12月26日,也就是聖誕節的第二天,襲擊時間依然被選擇在清晨,襲擊目標有兩個,而兩個都在九州島上:第一目標是“小倉兵工廠及城市”,第二目標是“長崎市區”。

在青島航空基地,軍事情報局印刷廠印了一千六百萬份勸告日本投降的傳單。最初時的宣傳是毫無效果的——日本人的愚忠使得傳單似乎對他們沒有任何作用,但是隨著轟炸強度的加大,軍事情報局的那些曾留學日本的“日本通”所設計的傳單在日本國民中產生了巨大影響。特別是眼下要用的這份傳單,將對日本民眾計程車氣更是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

“告日本人民書:中國要求你們立刻注意我們在這份傳單上所說的話。”

傳單一開頭,就開門見山的要求日本注意這一切,完全沒有任何客氣,實際上這是因為熟知日本民族的性格,他們習慣於服從、追隨強者,而現在散發的這些傳單完全沒有了東方式的溫文爾雅,有的只是上者對卑者的命令。

“我們已掌握人類從未有過的破壞力最大的爆炸物。一顆我們新近發明的原子彈的爆炸力實際上等於兩千架我們的巨型h6轟炸機執行一次任務時所能攜帶的爆炸力。這個可怕的事實是值得你們思考的。我們莊嚴地向你們保證,我們的投彈是極其準確的。”

威脅,*裸的威脅,不見過去的遊說,不見了過去將戰爭維繫到“軍閥”的身上,而是直接告訴他們,如果拒絕的話,他們會遭遇什麼。

“我們在你們的本土使用這種炸彈還剛剛開始。如果你們還有什麼懷疑,請你們瞭解一下,廣島捱了只不過一顆原子彈後的情況。在利用這種炸彈摧毀軍方拖延這場毫無用處的戰爭的一切資源之前,我們要求你們現在就向天皇請願,結束戰爭。我們已為你們概述了體面的投降的十三條結果。我們敦促你們趕快接受這十三條,開始為建設一個更好的愛好和平的新日本而努力。”

或許,在整張傳單之中,只有這麼一句還算溫文爾雅的話語。

“你們現在就要採取步驟,停止軍事抵抗。否則,我們將堅決使用這種炸彈以及其它一切優越武器,立刻強行結束戰爭。”

在傳單的最後,又向日本民座加以警告,

“現在就從你們的城市中疏散開!”

這無疑是在告訴他們,原子轟炸將會繼續,即使在傳單散發以前,日本報紙就已經開始提出警告,說在廣島已經使用“新式炸彈”,“切不可等閒視之”。《日本時報》說,敵人好象“為了急於儘快結束戰爭而一意要儘可能殺傷無辜生靈”。有一篇題為《對人類道義上的暴行》的社論透露,這種新式炸彈具有“空前未有的威力。它不但已把一個城市的大部分摧毀,而且還使特別多的市民非死即傷”。

12月27日下午,曾經駕駛載運儀器的飛機“中國動力號”飛往廣島的李明威少校接到通知,要他駕駛另一架飛機去投第二顆原子彈。與投在廣島的炸彈不同,這是一顆球形的鈽彈,不過同樣採用內爆式,而不是槍式設計,透過大量的計算證明,槍式設計或許節約重量,但是其對核裝量的利用極為有限。

而另一架一同參加對廣島核打擊的“雨花臺”號則非正式地準備去執行一項計劃外的雙重任務:三名科學家——葉企孫、周培源、嚴濟慈——把他們共同簽署的呼籲書捆在罐筒上,用降落傘在目標上空落下收集資料。每個信封都寫上嵯城根遼吉教授收。這位教授是日本的核科學家,他們之間並不陌生,因為在三十年代時,其曾對中國進行過學術訪問。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