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132章 帝國的崩潰 (第1/3頁)

加入書籤

在滿是瓦礫的街道上,六輛懸掛著美國國旗的卡車在街道上勉強行駛著,透過汽車車窗,駕駛員和車上的乘客看著車外的一切。比·奇·中·文·網·首·發

每一條街道的十字路口布滿了設定的反坦克路障。叛逃士兵或意志不堅者被吊死在路燈和樹上的景觀成為城內的街景,街道上繫著紅袖章的內務部的軍警提著衝鋒槍和絞繩,在每一個防空洞或地下室內尋找著任何一個逃兵,逃兵的範圍是寬泛的,上至七十歲下至十二三歲的男性公民都是逃兵,每一個俄國人都必須以“無比的愛國勇氣”保衛這座城市!

看著車外的一切,全都沉默地坐著,看著眼前這幅希望渺茫的畫面,車裡的氣氛顯得十分低沉。

“明明政府都已經不在了,為什麼還要這麼幹呢?”

作為軍人,自然贊同“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決心,但是同樣也是作為軍人,他反對這種讓百姓去送死的行為,那些百姓並不是軍人,那些百姓甚至都沒有武器,只能徒手向德國人的坦克發起進攻。

面對這種必死的行為,許多人當了逃兵,可是內務部的官員們卻全不顧這些,對於逃兵,他們只有一個解決絞死他們或者槍斃他們。

於遠處的爆炸聲,不時的傳入的耳中,目睹著這個國家的崩潰,他們的內心深處卻沒有一絲的同情,不僅僅是因為中國也是推倒這堵牆的推手,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同樣覺得這個國家根本就不應該存在於世。

車隊每走過幾條街道,就會受到盤查,不過在這個時候,內務部的特別通行證卻發揮了作用,而通行證是用簽證換取的,在這個時候,每個人都在為自己打算著。

終於,歷盡周折之後,汽車停在了一棟只剩下一堵破牆的樓房前。

“就是這裡!”

看了下門牌,確定這就是他們的目標,在這棟樓房的地下室中,存放著幾百箱“貨物”,他們的任務就是把貨物運回大使館,而為了使於行動,他們甚至聘請了俄國人做司機。

推開沉重的鋼門,藉著電筒的燈光,看到並不算寬敞的地下室內擺滿了大小各異的板條箱,而那些板條箱顯得極為簡陋。

這裡面裝著什麼?

作為情報人員,好奇是的本能,但同樣的服從也是他的本能,沒有一絲猶豫,他便指揮起那些俄國人為了換取難民證的俄國人,將箱子抬上卡車。

這只是一發生在烏法的一件極不起眼的事情,在這個動盪的時候,沒有任何人會去關注這支“外國車隊”,就像不會有人關心那近千箱文物、古籍一般,如果世界末日一般,所有人都為自己做著打著。

當指揮著同事以及俄國人將板條箱抬出地下室,抬上卡車的時候,在烏法第三高階中學的教學樓前,卻擠滿了許多人,這座中學便是內務部的臨時辦公地點,來自各人民委員會的官員們將這裡圍的水洩不通,那些曾經享受著特權的人們,此時來到這裡,唯一的希望就是找到在內務部人民委員的會熟人或者老朋友,以便從他們的手中獲愕一張內務部籤的特別通行證。

當前線的軍官們命令著士兵絕不撤退時,在烏法那些曾享有特權的人們,卻已經透過各種渠道獲知了一些訊息政府很快會再次遷都,地點未定,而他們甚至沒有接到通知,這使得他們意識到自己被拋棄了。

可沒有人敢有什麼怨言,但每個人的腦子都活動了起來,沒有人願意呆在這裡,等待著被關進德國人的戰俘營,有些人可以藉助大使館的外交渠道離開,但對於更多的人來說,他們離開這裡唯一的希望,就是內務部的特別通行證,想要活下去,首先需要離開這座城市。

“馬爾科夫同志,過去的多年間,我們曾是最親密的戰友與朋友,我希望……”

謝爾蓋耶夫用獻媚的神態看著面前的馬爾科夫,他們確實曾是戰友,也曾是朋友,不過僅僅只侷限於此了。

“我的朋友!”

馬爾科夫那張堆積著脂肪的臉上擠出絲笑容,可是那笑容卻有些冷酷。

“我知道你想要什麼,但是你必須要明白,根據防衛司令部的要求,每一個蘇維埃公民都必須做好與敵人戰鬥到底的準備,這意味著,人們是不能離開這座城市的!”

“我知道,我當然知道,我的朋友!”

獻媚的看著馬爾科夫,謝爾蓋耶夫用盡可能討好的語氣說道。

“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辦法,如果您能夠簽署幾份特別通行證!我想我是能夠有機會離開這裡的!”

謝爾蓋耶夫從懷裡拿出了幾張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