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110章 印度洋上的演兵 (第1/2頁)

加入書籤

當整個西太平洋被戰火籠罩的時,在北大西洋上航行的商船被德國潛艇一艘艘擊沉時,在兩大洋之間的印度洋卻顯得有些平靜,在這裡儘管偶爾會出現日本的潛艇,但在整體上來說,或許,印度洋才是這場大戰中的“太平洋”。{首發}

每天,數以百計的自由輪在這片大海上航行著,而在自由輪組成的船隊周圍護航的軍艦上,飄揚著中國的海軍旗,這是第三艦隊第一機動艦隊的護航船隊,曾經作為第一機動艦隊主力的千噸級的護衛艦,這會已經淪為了海軍的配角,成為護航艦。

在兩艘護衛艦的護送下,五艘滿載著軍火以及士兵的自由輪駛入了位於馬達加斯加的迪耶果-蘇瓦雷斯港,經過一年多的建設,這座龐大的港灣在上萬海軍工兵以及數萬本地勞工的努力下,已經變成了一座印度洋上規模最大的陸海軍基地。

在清晨的陽光中,約翰遜從走出了房間,在朝陽中,遠處的十二艘弗來徹級驅逐艦整齊的排列在港灣內,那是根據《中美海軍條約》的商定,美國海軍向中國提供的42艘驅逐艦中的一部分,此時,這座面積達數十平方公里的港灣中,停泊著上百艘軍艦,有驅逐艦、有護衛艦、有魚雷艇,還有登陸艦,而在遠處那座大型造船廠上,來自中國的造船工人,正在建造著軍艦。

經過一年的建設,這座曾經落後的港口,已經變成了一座現代化的港口,甚至就連同租借地隱隱呈現出向一種前所未有的朝氣,中國人不僅將在那裡建立一座大型的陸海空軍軍事基地,甚至將在那裡建立一座造船廠,以用於建設海軍軍艦。

而為了滿足這一要求,他們在租借地內修建了數百公里的鐵路,甚至在馬達加斯加建立了礦場,以開採本地的礦產資源,並在港口建立了現代化的冶煉廠,所有的一切無不在表明,未來,這或許會成為非洲第一個“工業城市”。

“一箇中國人控制的城市!”

望著街道上的那些方塊字,現在至少在迪耶果-蘇瓦雷斯租借地中,漢字已經取代了法語,就像來自中國的僑民取代了本地土著一般,在短短的一年之間,近二十萬中國、軍隊和十餘萬僑民湧入這片“海外領地”,從根本上改變了這座城市。

作為美國駐迪耶果-蘇瓦雷斯領事,約翰遜親眼目睹了這一切,目睹著中國人是如何改變了這裡。

“盟國……”

唸叨著這個詞彙,約翰遜的神情卻顯得有些複雜,儘管在港灣內停泊著美國、軍艦,但是,他卻依然很難把中國人視為盟友,儘管現在兩國看似合作無間,無論是對日本的轟炸亦可是對日本商船隊的攻擊,兩國、軍人像是盟國一般的親密合作,但實際上呢?

中國並不是美國的盟國!

想到這裡,他的腦海中浮現出一個月前,在馬達加斯加首府,英國領事告訴他的一個有關中國外交官的傳言,在柏林,中國依然同德國進行著某些方面的合作。

“就在一個月前,中國與德國達成了秘密協議,在未來三年內中國將向德國提供不少於1。5萬噸鎢砂……”

作為國務院官員,約翰遜曾參與過對德國的經濟封鎖計劃,在中國與德國之間的貿易航線因為戰爭被阻斷之後,德國主要從葡萄牙和西班牙進口鎢砂。鎢除可用做電燈泡的燈絲外,鎢在軍備生產中還有特別重要的價值。德國的機械工業使用高強度的碳化鎢車刀和鑽頭,而美國只能使用次等的鉬合金。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克虜伯公司透過專利技術壟斷了碳化鎢的生產。另外鎢合金也用於製造穿甲彈。盟國認為德國對鎢礦的最小需求是每年3500噸。考慮到納粹對鎢礦的巨大需求、及其為了確保鎢礦供應所採取的非常措施,盟國準確地推斷出鎢是納粹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因此盟國的目標是儘量使納粹少得到鎢砂,為此大量搶購葡萄牙鎢砂。到今年,在盟國的大量搶購下,鎢砂價格已漲至戰前的775%,使葡萄牙大賺了一筆,而對於中國人來說,他們卻只能以每噸不到一萬美元向英美出口,但德國卻以每噸1。6萬美元的高價購買。

也許正因如此,中國才渴望同德國恢復貿易,畢竟對於中國而言,恢復對德貿易意味著每年十數億美元的貿易額,但是,對於英美盟國而言,這卻意味著一場災難,可是對於這一切,華盛頓卻視若無睹,對於華盛頓來說,他們至少希望中國保持現在的這種狀態一種善意的傾向於美國,與日本敵對的中立。

“美國會不會在武裝自己的敵人呢?”

想到中國在美國定購的兩艘航空母艦以及其它十數萬噸軍艦,約翰遜的眉頭蹙著,如果有一天,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