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826章 丘吉爾的心思 (第1/2頁)

加入書籤

“……這裡是倫敦!”

在爆炸聲中,BBC主持人莫里冒著大轟炸的危險,以這句帶著英國口音的的問候,開始了每天的廣播,向全世界傳遞著倫敦的聲音,向全世界傳遞著英國絕不會屈服的聲音。(最新章節閱讀請訪問)

而在倫敦的上空,一個個飄浮著的防空氣球,在秋風中發彈出錚錚響聲,這些巨大的防空氣球是倫敦的最後一道屏障,是用來阻擋德國俯衝轟炸機的屏障,在德國人的轟炸之中,即便是在這個沒有希望的最漆黑的日子裡,倫敦依然保持著它的笑容。一座座房屋、送奶車、舉重機上全懸著飽經風霜的國旗,頹壁上寫著種種諧句,似乎這一切,都在清楚的表明著一個聲音——倫敦在抵抗,英國在戰鬥。

英國絕不會投降!

這個信念從唐寧街10號傳出,在法國投降之後,一直影響著整個英國,數百萬國民自衛軍在各種各樣的美國武器的武裝下,擔負著保衛英國的使命,而英國的正規軍亦在日益壯大,但是,或許,面對外界,作為英國首相的丘吉爾可以信心滿滿的說道——我們一定能贏得戰爭,但是在內心的深處,丘吉爾卻深知——英國實際上已經走投無路了。

受訓的所有英國正規軍和邊防隊員正披星戴月地進行操練,他們可以渴望殺敵衛國,但是他們卻沒有足夠的大炮、坦克。國民自衛軍的人數已突破百萬,但卻沒有足夠的步槍,他們不得不拿起霞彈槍、獵槍和私人用槍,甚至沒有槍支,他們只能拿起長矛和棍棒作為武器。

此時,甚至就連同英國唯一的驕傲的,能依靠的海軍,亦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在德國的潛艇攻擊下,英國從一個封鎖者變成了被封鎖者,一艘艘滿載著英國急需物資的商船在大西洋被擊沉,數以萬計的商船在爆炸的火光中變為了殘骸沉入了海底,沉沒的不僅僅是商船上的貨物和船員,更是那英國民眾生存的希望,德國的飛機和潛艇像繩索一樣將英國越勒越緊,此時的英倫三島正在德國的潛艇攻擊下,慢慢的變成死島。

英國需要更多的商船,需要更多的護航艦隻,但這一切,顯然不是短期內可以提供的,製造新的商船需要時間,製造新的護航驅逐艦,同樣也需要時間。

在戰爭開始的時候,英國有119艘驅逐艦,數量不少,但有一多半是不適合反潛、護航的“雷擊艦,’(以魚雷為主要武器,負責攻擊主力艦的驅逐艦),剩下的幾十艘既要擔負海峽監視、為主力艦護航的任務,又要分散到全球海域為眾多商船護航,實在是捉襟見肘。此時,曾當過海軍大臣的丘吉爾臨危受命,他把引進驅逐艦的目光投向了大洋對岸的美國。由於置身局外,美國封存了不少舊驅逐艦。從1940年5月15日到6月底,丘吉爾政府至少提出過20次援助請求,但羅斯福政府卻裝聾作啞。原來,自法國淪陷後,包括美國駐法、駐英大使在內,大部分美國政要都認為英國必敗,美國國民中認為英國會勝的僅佔1/3。為避免“浪費”,美國國會乾脆透過一項法案,禁止羅斯福將任何美**隊的在冊裝備贈送他國,除非“證明該裝備對美國毫無用處”

實際上,為了爭取美國支援,英國已經私下同意美國使用百慕大、特立尼達和聖露西亞三處基地,但羅斯福政府為了不付出“過多代價”,寧可暫時不使用基地,也不肯援助。但在英國已經被逼到牆角的形勢下,美國國內部分勢力如海軍部長諾克斯等人認為,這時候應加大對英壓力,迫使英國交出更多島嶼、基地,以提高美國安全係數。

在丘吉爾看來,這等於趁火打劫。他堅決表示,除非“等價交換”,否則美國休想得到任何東西。英國駐美大使洛西恩則建議,這個要價最好是舊驅逐艦,因為英國最急需、一時又來不及生產的正是驅逐艦。

“趁火打劫的美國佬!”

提及美國人開出的條件時,丘吉爾用一種憤怒的口氣說道。就在幾個小時,羅斯福的私人特使多諾萬上校開出了美國的條件,而那個條件苛刻的幾乎讓丘吉爾根本就無法接受。

“他們要求英國政府作出正式、公開和書面的承諾,保證一旦英國本土失陷,這些驅逐艦、甚至整個英國皇家海軍既不能投降,也不能自沉,而應該轉移到海外“繼續戰鬥”。”

面對美國開出的條件,即便是現在,丘吉爾的語氣中依然帶著十足的怒意,這項要求當時就遭到自尊心極強的丘吉爾堅決反對。他甚至毫不客氣地對美國來使說,可能面臨“或投降、或自沉”選擇的絕不會是英國皇家海軍,而是納粹海軍。

“這不僅僅是因為面子問題。現在納粹德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