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955章 唐山後裔 (第1/2頁)

加入書籤

清晨時分,街巷中迴盪著各種各樣的方言,即便是在華僑最為聚居的新加坡,這裡的華人也說著各種各樣的方言,即便是廣東話亦分成多種方言,但勉強還能夠聽懂一些,可若是廣東人碰到福建人,兩人講話幾乎是”雞同鴨講”一般,這隻使得華僑間的溝通出現了障礙,不過在這幾年,情況多少得到了改變。

無論是新加坡亦或是南洋每一地的華僑學校,都利用校舍開設了夜校,以教授華僑講習國語,加之收音機的普及,使得國語南洋也卻發的普及開來,尤其是每年數以萬計的華僑子弟返回國內上大學,講讀國語更是成為了青年學生和家人的習慣。

清晨時分,揹著書包的李樹德父母鞠躬請安後,便離開了家門,朝著學校走去,從香樟街走到中正中學,大概要走五分鐘,但他覺得這條路突然拉得很長,混跡在早晨上學的少男少女群裡使得他覺得乏味而無聊,他今年已經18歲了,他讀書很晚,差不多十歲才讀書,現在初中甚至還沒有畢業,而他的同班同學不過只有14、5歲。

“在班裡自己就像個傻小子似的!”

李樹德在心底這般嘀咕著,如果有可能的話,他希望現在回到唐山,然後和鄰居家的二哥一樣,成為一名軍人,不過現在不打仗了,真是的……

也許應該當一名工人,嗯,進汽車製造廠當一名工人,不過似乎汽車廠都在北方,在廣東並沒有汽車廠……

雖說在他的心裡總是會浮現出唐山、廣東,甚至還有青海的草原、華北的平原等等,一個個關於唐山的地理名詞,但是他卻從沒有回過唐山。

曾經在他的記憶中,唐山似乎就是每年父母祭拜先人的方向,直到他進入華僑學校讀書之後,在國內派來的老師教授下,唐山那個模糊地方,才在他的腦海中清晰起來。

現在與過去不同,過去的華僑學校,大都是由僑民集資、捐款創辦,唐山除去派遣部分教師外,並沒有給予多少資金上的支援,而現在華僑學校卻得到中華教育基金會的資助,每年高達三四千萬元的資助,僅在南洋各地,現在就開設了多達九千餘座華僑學校,而中正中學則是其中之一。

因為海外華人均具中國國籍,屬中國僑民,所辦學校依歸中國學制和管理,與其它的僑校一樣,中正中學半數老師是受教育部派遣,他們使用的教材亦是國內的教材,也正是在那些老師的教授中,李樹德心中的唐山才變得越發的直觀起來。

在離學校還有幾十米的時候,李樹德看到不時有學生進入的校門兩側的八個標準。”民族”、”國家”、”政府”、”領袖”當然還有校門處鋼製門廊上醒目的”青天白日徽”,這一切都在表明這是一座標準的華僑學校,在南洋幾乎每一座華僑學校都是如此。

“山川壯麗、物產豐隆,炎黃世胄,東亞稱雄。毋自暴自棄,毋故步自封,光我民族,促進大同。創業維艱,緬懷諸先烈,守成不易……”

上午八點,伴著學校樂隊演奏的《國旗歌》旋律,中正中學的近千名師生或是右手撫心或是行著軍禮目視著緩緩升起的國旗,唱著國旗歌,站在後排的李樹德自然也不例外。

“莫徒務近功。同心同德,貫徹始終,青天……”

在升旗儀式完成之後,李樹德看到校長走到前排的宣講臺上,依如往日一般,他首先對所有的師生加以勉勵,在校長的講話中,李樹德的雙眼卻望著隨風飄揚的國旗,那面國旗無論是在國內亦或是南洋早已經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不僅是中國的象徵,同樣也是中華民族主義的象徵,看著那面國旗,他的腦海中所浮現出來的畫面卻是戰爭電影或記錄片中在硝煙瀰漫戰場上飄揚的國旗。

“中國國民政府乃是……”

就在李樹德的思緒隨著國旗飄遠的時候,突然,身邊同學們的宣誓聲音將他的心神喚了回來,他連忙和其它的同學一樣,大聲宣誓。

“中國國內四萬萬七千萬同胞及兩千萬僑胞共同依賴之唯一政府,中國最高領袖,”

響亮的誓言隨著少年們稚嫩的話聲,在學校操場上回蕩著,穿著一身未著軍銜軍裝的王德陽同樣隨著學生們一同宣誓,

“……委員長乃是中國國內四萬萬七千萬同胞及兩千萬僑胞共同擁戴之唯一領袖,國民政府之主張,即中國全國人民之主張,……委員長之意志,即全國國民之意志,餘以此誓,宣誓效忠民族、效忠國家、效忠政府、效忠領袖!”

在宣誓的過程中,他的眼睛掃視著臺下的這些青年學生,他們的神情莊嚴且肅穆,他深知這種宣誓是華僑學校的所特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