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923章 北進 (第1/2頁)

加入書籤

虎頭,是吉林省的一個邊陲小鎮,坐落在完達山的餘脈虎頭山上,面臨烏蘇里江,與江對岸的達利涅列琴斯科市隔江相望,儘管這裡被遍地的沼澤溼地所包圍,但在某種程度上,這裡卻又是一處兵家重地,至少對於日本人而言,這是一處兵要之地。{首發}

八年前,在日軍侵佔虎頭後,隨即派出兵要參謀對虎頭一帶進行測繪、勘探,次年開始在這裡住紮重兵,並秘密修建虎頭地下要塞。當時以蘇俄為假想敵的關東軍司令部認為,“虎頭恰似正對符拉迪沃斯託克和烏蘇里斯克咽喉的匕首,又像直插蘇聯濱海邊疆區心臟部的長矛槍尖。不能不看到虎頭作為天然的橋頭堡,憑藉周邊的大沼澤地帶,完全可以抵制敵人的奇襲和機動作戰”。

一語道破了日軍的天機,這裡是進攻蘇聯的橋頭堡。虎頭被日軍侵佔後,按照關東軍對蘇作戰的計劃,不能不把這裡視為軍事要地。特別是虎頭的地形在軍事上更為重要,虎頭鎮北的猛虎山由三個山丘構成,遠眺,有虎尾、虎身、虎頭之分,如兇猛的臥虎之態,形象極為逼真,高昂的虎頭,隔江雄視著的達利涅列琴斯科市、達利涅列琴斯科鐵道橋、西伯利亞鐵路及蘇聯的薩里斯基軍事區。這裡可以直接渡江進攻蘇聯;可以支援綏芬河、東寧正面的日軍主力向蘇聯海參崴地區進攻;可以阻止從伯力南下增援的蘇軍;可以切斷對面蘇聯的鐵路、公路、水路運輸。

日軍在虎頭區域主陣地的猛虎山是由東、中、西三個山丘構成,周圍是沼澤地帶,形成難以通行的天然屏障。猛虎山陣地為虎頭要塞的中樞部,日軍虎頭國境守備隊司令部所在地。地下工事以中猛虎山為中心,由山底向東、西猛虎山延伸,長達8公里。之後,延伸到虎北山和虎嘯山,形成了巨大的地下隧道網路。隧道寬、高約3—4米。所有覆被,均用3米厚的鋼筋水泥澆鑄,工事上面的自然植被茂密,不見一點人工痕跡。在山地的表面開有出入口、槍眼、炮眼、反擊口、換氣孔、觀測所等幾十條橫豎通道,像蜘蛛網一樣的山底下向各處延伸。

儘管此時,這要塞遠還未完工,但是由大坂陸軍兵工廠生產六門300毫米“丸一大炮”卻已經完成部署,被稱之為“丸一大炮”的七年式要塞用榴彈炮,實際口徑為305毫米,射程超過二十公里,而其部署在虎頭要塞,卻是為了從虎頭要塞對蘇聯沿烏蘇里江環形鐵路實施炮擊,在戰時可以破壞遠東的鐵路系統,切斷海參崴與伯力之間的陸地聯絡,這樣濱海區的蘇軍便會被分割成為孤軍。

7月7日,凌晨時分,在綏芬河以及滿洲里的山地、草原上的四十餘萬關東軍、三千多餘輛戰車以及數千門大炮,在黑暗的靜寂中等待著最後時刻的到來時,而在燈火通明的虎頭要塞內,此刻是凌晨3點12分。要塞內的每個人都在看著時間,每個人都覺得喉嚨發緊,所有人的心臟都在砰砰地跳動著。此刻的沉寂令人難以忍受。

3點15分,要塞司令蒼茂周藏少將又一次緊張的看著手錶。但隨著分針在錶盤上的移動,針對前方處在一片寂靜和黑暗中的蘇聯的這場戰爭不可避免地逼近了。

“測量準確嗎?”

又一次蒼茂周藏少將大聲詢道,像是怕電話員不清楚他的命令似的,他又一次追問道。

“丸一大炮的測量準確嗎?”

他所指的測量自然是指對西伯利亞鐵路的咽喉——達利涅列琴斯科大橋的測量,那座大橋距離要塞不足20公里,正好在要塞炮的射程之內,而根據命令,在對蘇進攻的同時,虎頭要塞即以密集火力,對達利涅列琴斯科鐵路大橋實施準確炮擊,從而切斷海參崴蘇軍與後方的鐵路交通,隨後方才以密集火力攻擊鐵路。

能否一炮擊中達利涅列琴斯科鐵路大橋,直接關係到整個戰役的實施,作為要塞司令官的蒼茂周藏少將這會自然顯得極為緊張,他生怕炮手們不能準確測量,從而打偏的炮彈。

在蒼茂周藏少將緊張的詢問時,在要塞炮炮臺上,巨大的彈丸被推車推至炮尾,由吊輪裝進炮膛,當炮手們忙活著裝填炮彈的時候,幾名炮兵軍官則在燈光下,進行著最後的圖上作業,當他們進行圖上作業的時候,在炮臺前方,一名軍官放出了一個氣球,同時,他又觀察著風速儀,以確定風速。

在漫長的準備過程中,風速、風向被一一測定出來,而所有的這些資料都被彙集到炮臺臺長的那裡,經過嚴格的紙上推算之後,瞄準的引數被計算出來,要塞炮粗重的炮管隨之被緩緩搖起,在月光下泛著冷光的炮身,直指向滿天的星斗,那幽冷的金屬光澤似乎是在警告著人們,它即將向江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