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870章 汪系人馬 (第1/2頁)

加入書籤

一月的南京,冬天將中山路兩側的那一棟棟現代”華式建築”的大屋簷染成了白色,而在中山路兩側,曾被炮火拆斷主枝的法梧早在過去兩年間再次變得枝繁葉茂,只不過此時法桐上的枝條上卻只剩下些許懸著冰雪的枯葉和懸鈴。(最新章節閱讀請訪問)

中山北路陵園新村這是一片位於紫金山下的別墅群,在國府還都南京後,許多公館別墅在戰爭中被摧毀的軍政要員競相建造自己的公館別墅,作為國民黨副總裁的汪精衛,自然也不例外,他的公館同樣也位於陵園新村,這是一層富麗堂皇的西式三層建築。

作為國民黨副總裁,同時還是戰後重建委員會委員長的汪精衛,在過去的幾年間,可謂是出盡了風頭,南京的那一棟棟充滿中國特色又不失威嚴的官廳建築,似乎無不在證明著汪精衛所領導的戰後重建委員會的傑出工作。而在這種情況下,重建後雲集了周佛海、李士群、諸民誼、梅思平、陳春圃、羅君強等一批戰後重建委員會的”骨幹”,在過去的兩年間,汪公館可以說是江南戰後重建的中心,同樣也是汪系人馬的核心所在。

“汪先生,現在委員長那邊已經亂了套,我覺得,現在是再好不過的時機了,汪先生,西南的桂系李白是支援您的,若是您再能得到管哲勤的支援……”

李士群的語氣顯得有些激動,在他看來,這將是一個再好不過的機會,可以說是數年來,大傢伙期待已久的機會,上一次,儘管張發奎在廣州灣挑起了事端,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英國並沒有施加更強烈的外交壓力,甚至就是德國亦在後來主動為中法兩國斡旋,從而令法國與中國達成新約,政府得已收回廣州灣以及天津、上海等地法租界並廢除其治外法權,同時一應廢除的還有比利時、荷蘭、義大利等國治外法權,雖說是德國從中斡旋的功勞,但卻讓蔣介石的威望大為提高。

這一切自然倒置逼宮一事流產,但這一次卻不同,這是地方實力派站出來挑戰蔣介石的權威。

“汪先生,現在委員長意與德國結盟一事,在南京亦不得人心,再有地方上的反對,先生若是能得到地方的支援,到時只需登高一呼,自然得中央與地方各界支援,到那時,委員長怕也就只能黯然下野了!”

出人意料的是,面對李士群的這番勸說,汪精衛卻保持著沉默,在管明棠發出那份通電之後,汪精衛可謂是大吃一驚,在他看來,管明棠雖不是黃埔的學生,但其對蔣介石也可謂是”忠心耿耿”,更準確的來說,是對中央”忠心可表日月”,在這種情況下,他自然很難相信,管明棠竟然會通電反對中央,雖說只是中央的外交政策,但卻讓人看到了一絲徵兆。

“士群,雖說我不主張與德國簽署同盟條約,但對於華北當局以外交為名目,行以決裂之為,亦是極不贊同的!”

沉默良久的汪精衛在吐出這句話的時候,顯然經過深知熟慮的,作為國民黨副總裁,他清楚的知道,在政府內部主張聯合德的卻只孫科、白崇禧以及陳誠等人,而相比於孫科、陳誠等人認定”英國必將失敗”、”德國在歐洲已經穩操勝券”外,一直以來,蔣介石對德國的態度卻是極為曖昧的,以蔣介石的觀點來看,他主張的聯德是建立在”對日秘密國防”的基礎上,主張借用德國的”物資”和”人才”,因此,蔣介石的聯德在於讓德國顧問參與訓練軍隊,編訓軍官與整理兵工廠以及引進德國資本興建現代工廠,但對於全面聯德一事,卻純屬無奈之舉,所圖僅僅只是為了阻止日本成為德國盟友,從而導致德國棄中國於不顧,進而形成中國在外交上的全面孤立。

“現在國際局勢於中國越發不利,自中日停戰再到”達裡岡愛衝突”,我國與蘇俄關係緊張,而江心坡、野人山未定國界爭端,更是導致與英國關係緊張,而美國更是於去年發表聲音,美國無意干涉歐亞兩洲之領土地,因此可在判定美國只關心美洲的事物,不關心亞洲與歐洲發生的戰事,因此,我國外交政策日趨困境,委員長之所以決定聯德,最根本之原因是為突破當前之外交困境,以避免日本與德國結盟後,我國陷入舉世皆無友邦之境,再則……”

話聲稍頓,汪精衛喝了一口茶潤了下嗓子,然後不無感慨的說道。

“委員長雖意與德國聯盟,其本意卻是為進一步利用德國之”物資”和”人才”,爭取德國援助為中國之用,爭取德國之人才為建設所需,至於配合德國進攻南洋諸殖民地,瓦解英國殖民帝國,則全無一絲興趣,畢竟,咱們自家的事,還沒有解決不是……”

“汪先生,但若是真到了那一步,誰也說不清楚不是!”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