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843章 市間風雲 (第1/3頁)

加入書籤

中秋前後是北平最美麗的時候。(最新章節閱讀請訪問)天氣正好不冷不熱,晝夜的長短也劃分得平勻。沒有冬季從蒙古吹來的黃風,也沒有伏天裡挾著冰雹的暴雨。天是那麼高,那麼藍,那麼亮,好象是含著笑告訴北平的人們:在這些天裡,大自然是不會給你們什麼威脅與損害的。西山北山的藍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還披上各色的晚霞。

在這個還算太平的年月裡,街上的高攤與地攤,和果店裡,都陳列著即便是那些北平人都覺得有些新奇的,一般人叫不出名字來的水果。葡萄、梨、蘋果,這些都是尋常能見著的水果,而在北平的一些商鋪裡卻還擺著從海南或者徐聞的那些產自熱帶種植園的香蕉、菠蘿以及其它諸如此類的熱帶水果。

在街道上到處都是熙攘的人群,人們的臉上帶著笑容,往返於各個商家店鋪之中,為即將到來的中秋準備著,甚至其中不乏手中提著新鮮的熱帶水果的人們,人們的臉上充滿了祥和的笑容,這一切,似乎都在證明著——這是一個很好的時代。

確實,對於民29年的中國人來說,現在確實是一個極好的年代,從民26年起,作為“戰時農業”的核心之一,由徐聞水稻試驗場研製的“中山5號”雜交水稻以及江西、湖北等地水稻試驗場試驗改良高產傳統稻的大規模推廣,加之化肥、現代堆肥的相對普及,中國人第一次普遍的分享到農業科技帶來的變革,農村產出的增加改善了農民的生活。

在過去的幾年間,華北農村建設,尤其邯彰農村建設所取得的驚人的成效依然令各地側目,在社會各界的呼籲下,在民27年,在對日停戰之後,全國性的“三七五減租”亦開始在江蘇、浙江以及南方諸省推行,儘管遭受了相當大的阻力,但是,仍然頑強的推行著,在民28年,隨著“三七五減租”初見成效,學自華北的土地改革亦開始推行。

在民29年,隨著土地改革的推行,自耕農和佃農土改後的收入自然比以前多,以前要交租,現卻不用了。他們收入增加後就有比較大的消費能力,可以買工商業的產品,從而幫助工商業發展。這時土地改革的功效開始顯現,一方面增加農人工作誘因及其收入,一方面讓農戶可以消費得起工商部門的產品,而且又引導原本無所事事的地主去發展工商業,整個經濟就被往上帶動。

一切正如民27年,北平綏靖公署推行土地改革時所言“土地改革對整個經濟發展的幫助在於,把土地給真正耕作的人,至於那些本來賴在土地上收地租的地主,就逼著他們從事工商業,從而讓整個經濟活絡起來,讓整個社會的氛圍往好的方面發展。(最新章節閱讀請訪問)”,在民29年時,中國的經濟,真正進入到了快速發展時期。

而作為華北的政治中心,北平,這座大城市,在某種程度上亦見證著這種繁華與發展。而相比於繁華,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政治上的穩定,曾幾何時,不時見於報端的內戰陰雲、政治紛爭,似乎都消失了,不僅如此,甚至就連同諸多失去的國家權益亦也收回了,上海的法租界、廣州灣租借地,所有的一切,都在清楚的告訴人們,這個國家此時充滿了希望。

“叮、叮……”

騎著腳踏車,陳明軒的臉上洋溢著笑容,在涼爽的秋風中,騎腳踏車原本就是一種享受,對於他來說,他每天放學後,最喜歡的便是騎著腳踏車四處閒逛。

“咦!”

突然,剛剛逛到長安街的陳明軒猛的剎住車,他只看到遠處,一隊隊既有學生,也有工人或者市民的人群佔據著整條馬路——這樣一群人,手裡大都有小旗。這樣的隊伍浩浩蕩蕩前來,沿路吸收了無數人進去,長衣的和短衣的,男的和女的,老的和小的。

其中甚至,有些人和他一樣騎著腳踏車,在隊伍旁邊,手裡拿著許多紙分給路邊的行人,也和行人們說些話語,似乎是在宣傳著什麼。

是遊行示威!

對於好熱鬧的陳明軒來說,他幾乎下意識的就想離開,作為一名高中生,他清楚的知道,華北民代會早在兩年前就透過了《特殊時期臨時條款》,綏靖公署更是早在成立之初便籤署了戒嚴令,在戒嚴令下,像集會、結社、出版等各種權力無不被限縮,這也是華北當局飽受指責的地方。

不過,陣明軒卻是這一政策的支持者,在他看來,戒嚴令頒佈後的權力限縮保障了政府的權威,這更有利於對日備戰,或者說“國家建設”。

“這些人……”

就在陳明軒想要出言抱怨的時候,忽然,震天動地的一聲喊——

“中華民族解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