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321章 變革 (第1/2頁)

加入書籤

終於看清了這片邊境草原美麗的處女地,這可能是中國少有的幾片未經墾殖的草原了,儘管去年公署釋出了草原禁墾令,從而贏得了蒙古牧民的支援,但許多草原依然被開墾了,那種墾殖的“瘡疤”在空中看起來,是那般的刺目。

“蒙古大草原不同於其它地方,草地看似肥沃,可實際上,它的土層很薄,厚者不過六七寸、薄者不過三四寸,下面的都是沙子,一經開墾,那田實際上就是肥寡地貧的沙田,被草原上的風一吹,土吹走了,沙子就冒了出來,然後就出現了沙漠,而在這裡有一種沙田,田裡面都是石子,這些田非常肥沃,每年只要播種,根本就不要施肥拔草,同時也不要灌水,所以也不怕旱,差不多每年都可豐收。據說田裡的石子是防備水份的迅速蒸發,同時更防止泥土被風吹散。不過那些石子,每六十年要加一次,因為經過六十年,石子逐漸的稀少了。所以那邊有句俗話說:“父親苦煞,兒子富煞,孫子窮煞”,……”

向戰友說道著草原的故事,眼前這美麗的草原美得讓李裕民幾乎窒息,美得讓他不忍再往前踏進一步,眼前是一大片人跡未至、方圓幾十裡的碧綠大盆地。盆地的東方是重重疊疊,一層一波的山浪。盆地的北西南三面,是淺碟狀的寬廣大緩坡,從三面的山樑緩緩而下。草坡像是被騰格里修剪過的草毯,整齊的草毯上還有一條條一片片藍色、白色、黃色、粉色的山花圖案,色條之間散點著其它各色野花,將大片色塊色條,銜接過渡得渾然天成。

在盆地間,上百輛卡車正在展開,李裕民朝著空中的那艘龐大的飛艇看去,龐大的飛機與這漂亮的草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文明與原始的對比是如此的鮮明。

飛艇,這艘艇身標註著“天眼”的大型飛艇,是北方航空透過技術交換,從德國獲得的“興登堡號”飛艇的技術圖紙,借鑑“興登堡號”飛艇建造的巨型飛艇,不過與“興登堡號”那艘堪比毫華遊艇的飛艇不同,這艘飛機卻是一艘用途極為特殊的飛艇,表面上,它是屬於航空隊,但實際上其卻又接受軍事情報處的管理。

在飛艇的前後兩個艙室,分別有著各自的用途,在尾艙下方的大型整流罩內,裝有一部“雷達”,實際上,這正是它最初的用途“提供空中雷達預警”,根據雷達的使用經驗,防空司令部進行認真分析之後,認為將雷達裝上飛機佈置於天空,其將最大限度的減少盲區的存在,裝雷達裝在飛機上?這對於北方公司而言無疑於一場前所未有的考驗,儘管透過多次試驗,物理研究所成功的將雷達小型化,並佈置於“y2”運輸機上,但數十公里的有效預警距離,並不能滿足戰場上的需要。

更遠的預警距離需要更大的雷達,而大型雷達則需要大型飛機,但裝數十噸重的雷達裝在飛機上,顯然不太現實,最終北方航空選擇了飛艇,相比于飛機,飛艇的體積更為龐大,而且滯空時間可以長達數十個小時,甚至上百個小時,為了解決大型飛艇的技術問題,航空研究所選擇了同德國進行合作,從而製造了這艘“---a型飛艇”。

在其成功試飛後,軍事情報處亦看到了飛艇的潛力,面對加裝雷達後剩餘的十數噸“有效噸位”,軍事情報外選擇在駕駛艙後方的前艙設定“電子偵聽站”,用於對戰場電子訊號進行偵測,不僅可對敵軍指揮所位置進行偵測,而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可以截獲更多的戰場上資訊,對其進行破解,從而有效的掌握其動向,如有必要的話,亦可實施定向的電子強波干擾,以壓制對方的通訊——這一技術,山東攻勢時曾進行過試驗。

這是“天眼”第一次飛離邯彰,表面上“天眼”不過只是一艘飛艇,但實際上,配置部隊卻高達近三千人,無論是它的指揮官,亦或是士兵,或許全感慨於這支部隊即便是一個一等兵也是中學生,但誰也沒有想到——這是世界上第一支電子站部隊。

在浮空基地開始設立的同時,飛艇已經緩緩的升至千米高空,艇內的裝置操作人員亦開始對各類電子裝置進行最後的除錯,而在盆內地,一條簡易的野戰跑道上,四架“y一2”運輸機及十二架戰鬥機停於跑道邊,這些戰鬥機是飛艇的保護部隊,至於那四架運輸機則是電子干擾機,它們可以在戰場上,針對敵軍的電臺波斷實施強波斷干擾。

“噠……”

幾乎是在電臺剛一調至對應的波斷——前線電臺部隊測得的蘇軍通訊波斷內,自動收報機便立即響了起來,指寬的電報條文隨之吐出,這些電報條文都是經過加密的,在電報接收的同時,一名軍官走到收報機前,他拿著電報條文,仔細看了一下,在確定是蘇軍一級軍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