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87章 爭執的幕後 (第1/3頁)

加入書籤

大年初一,相比於市間的喧囂和噼裡啪啦的鞭炮聲,在武漢南郊的珞珈山卻顯得分外的清靜,此時的珞珈山已經被冬雪染成白‘色’,曾青翠的樹木要枝條,更被雪‘花’所覆,顯得分外的美麗。\|經\|典\|小\|說\|j|d|x|s||【首發】[百度搜比奇,w&n首發全文字閱讀]

而在珞珈山蔣公館一樓的客廳中,蔣介石、汪‘精’衛、陳布雷、張靜江、陳誠、何應欽此時,都圍在一個大型的模型邊,他們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笑容,神情中全不見的半年前的凝重。

而此時擺放在眾人面前的模型,正是“首都重建”的整體模型,儘管模型上只有幾十座標誌‘性’建築,但是卻已經初顯了整個首都未來的雛形、寬敞的街道、林立的公園、一棟棟高樓,無一不在向他們傳遞著一個訊號——這是適合未來中國的首都。

“……南京重建後,將以北起下關江邊,東出中山‘門’與中山陵園大道銜接,全長。94米,舊路設計寬度為40米,而考慮到將來,特將舊路拓寬至60米……”

作為中國最為知名的建築師董大酋和上百名建築師以及國外的城市規劃師,一同承擔了“首都重建案”的規劃,與過去的首都規劃受限於民宅、舊路不同,此次重建幾乎完全重建中國的首都。

在歷時一月餘的南京保衛戰中,南京70%的建築被炸燬,另外30%的建築亦遭到不同程度的損毀,亦正因如此,才使得中國的設計師們得已真正意義上重建這座城市,而重建的南京則將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首都。

“在首都重建後,中山路將作為南京的中軸線,所有的道路都將以中山路為中軸加以拓延,在中山路……”

手指著模型上的一個個建築,董大酋向委員長以及國民政fu的要員們介紹著這些地標‘性’的建築。

“這便是國民政fu,國民政fu的建築風格是遵循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引入歐美現代建築材料……”

“中國式”,這是南京重建遵循的建築原則,無論是民族的自尊心或是南京作為中國首都的需要,都必須彰顯“中國元素”,而不僅僅只是簡單意義上的建築,畢竟作為首都,這裡的每一棟建築,在某種程度上,都代表著中國。

也正是首都這一特殊的政治定位,使得作為建築師的董大酋必須考慮到政治因素,而在這其中“民族式”、“中國式”又是其中的核心,現代並不意味著西洋式,這是董大酋之所以能夠成為“南京重建案”總設計師的根本原因,

而因為南京幾乎被戰火夷為平地,所以“首都建設規劃”幾乎是在一片空白的廢墟上新建的,所以有機會統一政fu建築的樣式。因此在政fu所建造的二十幾座政fu建築,儘管樣式各異,但在建築風格上,全部都是“民族式”的設計風格。這種在一個城市用同一種風格建造官廳的做法,無疑更能彰顯出南京是“中國的首都”這一特點,而這恰正是政治上的考慮。

用了近了兩個小時,介紹了二十幾座政fu建築之後,董大酋又把話峰稍轉,轉到了城市的整體規劃特點,儘管城市的整體規劃有許多來自德國、美國、義大利、法國的城市規劃方面的專家參與其中,他們對城市的整體進行了規劃,而在這個規劃之中,並沒有全盤引入“西洋式”,而是在充分借鑑西方現代城市規劃學的基礎上,加入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諸如風水學之類的傳統因素,亦需要考慮其中,這一切對於董大酋而言,都是前所未有的考驗,首都的重建容不得有一絲的疏乎——因為這是首都,任何錯誤或者疏乎都將影響到中國的形象,甚至給後人造成困擾。

“……作為這個規劃的另一個大特點是水系的合理利用。對城內外水系進行充分利用,除去利用原有湖泊形成親水公園、塑造江南水鄉之‘色’外,同時還對南京的下水道系統進行重新規劃,實行城市排水管道的雨、汙分流。同時將雨水管道與公園水系的建設相結合,在適當的地方挖土填壩,形_成_人工湖,即可作為雨水的調整池,也是城市供水的臨時水源地,同時也形成了星羅棋佈的親水公園。這種設計,在世界上也是極為少見,但從北方公司新區的實施來看,其效果是極為顯著的。”

在中國城市建設規劃,從來都離不開“北方新區”,那是中國人自主規劃、設計的一座現代化“城市”,那座城市有著太多的領先世界的規劃,親水公園、人工溼地、城市中央公園、街區綠地公園,諸如此類的設計,使得北方新區成為了一個極宜居的城市,對於任何一個初抵北方新區的人而言,他們會驚歎於那座城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